查看: 253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 高山技术

[复制链接]

42

主题

0

好友

1528

积分

版主

leader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
金钱
1185
贡献
74
最后登录
2013-2-26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3
积分
1528
帖子
496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初级培训合格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3 10:53: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附:很早以前收录在电脑里的资料,是大家讨论式的谈话记录,对话的人都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雪山的爱好者.其中有一些技术已经过时或被淘汰,但很多细节是经验,在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的.发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爬雪坡的行进方式与安全
-mh 03:06:41 1999-03-08
为节省体力尽量跟随以前留下的脚印.下坡时注意不要毁掉上坡脚印.轮流开路,掌握节奏.步子不要太大以减少肌肉疲劳.高个子开路时要照顾其他队员的步长.开路人踢出的脚印要深,尽量用脚跟而不是只靠前脚掌支承重量.休息步:在行进停顿时使用有效的休息姿势:侧对斜坡时用下方(外侧)的腿支持身体重量,这条腿要直,使用骨骼而不是肌肉支承重量.内侧腿弯曲,内侧脚在外侧脚斜上方.这是一个自然而且稳定的姿势.见在行进过程中,注意每两步应由这个姿势结束,尤其累的时候.这叫休息步.掌握节奏,配合呼吸.上坡走之字路线或直接上.尤其在有一个人开路,其他人跟随的情况下,六十度坡度以内走之字路线是比较省力的.有时雪表面结冰开路人就是不能踩出完全脚印,后边的人也会受益,并且把脚印逐渐踩出.*注意一定要养成用内侧手拿冰镐的习惯!*结组绳系在安全带上一定要从身体的下坡一边通向身后队员,以防绊倒自己.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折转点要冰镐换手,绳子换边.有必要就让前后的人停下来.在有雪崩危险,坡很陡或很缓,或要抢时间等情况下,可以沿坡直接上.这时无所谓上坡腿或下坡腿,但休息步的原理还可以使用.自保护:在坡度比较陡,有滑坠危险时,行进中可以使用冰镐自保护.方法是在休息步停顿的时候(稳定的姿势)用力把冰镐垂直插入内侧斜上方雪中.然后迈两步恢复到休息步的稳定姿势,然后拔出冰镐,重复以上动作...也就是说迈步时总有冰镐在雪中作为支点和保护点.滑坠时立即用空着的手抓住冰镐柄最靠近雪的位置.与此同时尽量把重心移向持冰镐的手(使冰镐能插入更深).面对坡陡面直接上时,可以用双手拿镐.*一定要学会滑坠发生后压镐自制动的技术!*否则别上有滑坠危险的雪坡.自制动的技术这里不好讲,建议找个会的人学或参考本有图的书.要学会如何在不同姿势摔倒后实行压镐(最难的恐怕是头朝下坡方向仰面).而且要经常在安全的地方练习.制动越早越好,滑坠速度高了以后在雪面不理想时经常是就停不住了(直到撞上障碍物).滑坠重在防止,步伐要稳,以上说的自保护,冰镐,绳子放在哪边等应小心遵守.雪很湿很粘时容易沾在冰爪上,又重又容易打滑.可以用冰镐柄敲击冰爪侧面.或使用防沾片(可买到,也可以用空2L可乐瓶做).
你知道牦牛队可以到6500,ABC
胡狼卡络斯
14:43:36 1999-03-09
每年去珠峰的人很多,在有向导的情况之下,到达冰塔林5800,一般人都可以,但是,从ABC在往上面就非常困难了,北坳有几百米的冰壁,没有经验和技术的人是很难上去的.如果这个家伙,没有相应的至少100M冰壁的攀登经验,即便有其他登山队的路线可以用,又是单人,几乎可以说是送死.还好,一般冲动登珠峰的人,可能根本接近不了北坳,就知难而退了,还报道什么.另外,单人登山,关键是速战速决(无法携带大量的补给),但是,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做到这点非常困难.特别是一旦在高山上遇到问题,必然对其他登山者造成麻烦,因为到那个地方,必然会花精力去营救.秦大河这样穿越过南极的人在6200几乎死掉,如果不是遇到一个有经验的美国登山队的救助,就完了.光有勇气,能给别人流下什么呢?不如去藏北高原去抓偷猎的人,更能给人一种有勇气的感觉,而且有实际的意义.

登山路线的选择——我送的大礼
北西南东 11:13:20 1999-03-08
有关登山路线选择问题专门的著作不多,我们平时也只是一些经验,而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大家只知道低纬度,走小路;陡冰川,走侧迹;缓冰川,上冰面;躲冰塔,上山脊等顺口溜一样的口诀。这次到西藏登山队发现成天亮同志在这方面写了专门的文章,而且文中举有实例,非常实用。现推荐给诸位山友,也作为给山野的开坛献礼。但北西南东甚懒字敲过后未检查,如有错别字请多包含和更正。
登山路线选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导致登山成功的诸因素中,登山路线选择正确与否有着重要意义。过河要解决工具问题,登山则必须解决路线问题。
国际登山运动历史中,由于登山路线选择不当而导致登项失败的先例很多。在我国登山运动中,由于路线不选择不当,以致错过登项机会的例子,莫过于一九七五年第四次行军时,突出组从8600米最后一个营地出发后,由于路线偏离了原计划的东北山脊的山脊路线,而采用了一条过低的路线,以致丧失了应有的高度,不能按计划到达“第二台阶”,错过了难得的一等天气周期,丢掉了登项的时机,使整个登山活动推迟了周期。
登山路线选择的原则。首先是安全的原则。何谓安全的路线?在由大本营到项峰的整个路线上,虽然布满了困难的地形和存在各种山间危险,在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队员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后,能够保证人身安全的,称为安全路线或成功路线。例如珠穆朗玛峰东北山脊路线。虽然有“北坳”、“第二台队”等极困难的地形,有极度缺氧:冰雪崩、明暗裂缝、滑坠、暴风雪等山间危险,但若采用战得当的机、安排有相应的措施通过困难和危险的地形亦可称为安全路线。至于在这些路线上牺牲的几个同志,如邬宗岳(失去联系)、汪矶(生理原因)、郡子庆(生理原因)、马高树(违犯纪律)、石明纪(生理原因),基本原因并非路线选择的本身,而王洪宝、尼玛扎西和罗朗三人的死亡则完全是路线选择不当造成的。
第二,避难求易,舍远求近同是选择登山路线的第二个原则。攀登一座八千米以上高峰,一般登山路线都在二十公里以上,珠峰东北山脊路线长达35公里。路线长,必须在物资上运、体力保存、营地设置、好天气的运用、抢救伤病人员、组织指挥、通讯联络等方面增加一系列的工作量。这就应该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较短的路线,以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节省队员体力。
第三,根据山峰的地形选择路线。登山运动是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人与大自然的斗争。要战胜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必须了解活动的环境特点。高山地区的地形,从垂直方面来讲,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3500米以下为森林带,3500秋-5000米为草原草甸带,5000-5500米为冰川冰迹带,5500米-8000米以上为高原冰川寒漠带,并常以冰雪石混合地形为其特征。冰川主要表现为冰雪补给区,即粒雪盆围壁和山脊山坡上的零星冰雪,这个地带的岩石以冰冻风化的破碎岩石为主。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必须要考虑如何通过以上各种地形。森林中行军时,应尽量利用当地牧民、猎人走过的大道小路,并注意在新选路线上以明显路标指示方向;高山草原草甸带,视野开阔,路线较易选择,但要注意避开泥泞的沼泽地区;冰川冰迹地带中选择路线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冰川区的路线选择如沿冰川方向行军,山峪冰川上,路线应在冰川侧迹和冰川之间的排水沟中选择;进入冰川表面平缓的高度时,应由排水沟转到冰川表面。要尽量避免在冰川消融的地区,如冰塔区中行动。横穿冰川时,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路线应选择在粒雪盆与冰舌交界处的上方,即冰塔上限,也就是雪线,这里冰川较窄,冰面坡度较为平缓,是万年积雪与消融区的分界线,是粒雪盆的出口,冰雪在这里受到地形的限制,大量冰裂缝在这以下开始产生,比较安全。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的6300米处,中绒布冰川的5800米处,对于高纬度地区的短小冰川,例如博格达峰北坡的冰川,横穿冰川时,则应选在光滑平坦的冰舌部分,而不宜在陡峭多裂缝的粒雪盆地区通过。高纬度地区的山谷冰川,冰舌部分仍然消融强烈,冰崖陡坎布满冰面,冰舌部分不容易横穿,适用低纬度地区在粒雪盆出口处横穿的原则,例如开山托木尔的冰川,就是这种类型。
冰迹地形中的路线选择,要注意到冰迹的分布规律。冰川表迹,冰迹石一般为20-40公分厚,其下为冰体,起伏较大,不易行走。终迹是冰川退却时留下的表迹、中迹形成的,为古老冰迹物,其中已无冰体,上面甚至复盖了少量植物,发育了土壤,比较坚实安全,冰川中迹呈弧形条带分布在冰川的舌部下方,较易选择路线。
对于冰川的侧迹,如果不选择冰川的排水沟,则应在侧迹台阶上选择路线,一般的讲,比较新的侧迹,即靠近冰川最低的一级台阶,保存了比较好,而古老的侧迹,则由于风化、滚石、泥石流的作用,切割的比较严重,破坏较大,不便行走。
中迹堤,是两条冰川侧迹在冰川运动中组合形成的,是沿冰川选取路线较为理想的地形,中迹堤一般可由冰舌末端伸民到冰川的粒雪盆附近,由于它在两条冰川之间,在上面选择路线不容易受到山坡上冰雪崩和滚石的袭击,例如珠峰东绒布冰川5700米-6300米路线就是在东绒布冰川与北峰冰川的中迹堤上选取的。
对于冰川粒雪盆地区,主要防止冰裂缝,由于低纬度冰川粒雪盆较为宽广,视线开阔,路线选择不是太困难,而对于粒雪盆的围壁,或高纬度冰川的粒雪盆本身,路线选择则是困难地区。一般的讲,登山路线到这里后,即由山俗地形进入山脊地带,往往在这一交接地区,出现极为复杂的冰雪地形,珠峰的北坳和北壁,康雄冰川源头至南坳、希峰6300米-6500米、6900米-7100米处都属于这一交接地带。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坡度大、冰雪崩发生频繁、明暗裂缝纵横交错、冰雪陡坡发育,成为典型的冰暴区。路线的选择极为复杂,往往出现视线被阴的情况。在此类地区选择路线,应在能观全貌的适当地点全面观察、分析后,取1-2条路线进行实地侦察,然后确立一条较为安全又较短的路线。在实地侦察时,采取设立了望哨通过报话机与队伍随时联系进行侦察的办法是可行的,例如1977年侦察托木尔峰5600米至6300米地形时的办法。个别地段进行修理、安装固定安全保护措施也是必要的。
山脊上的路线,避开了冰雪崩的威胁(只能发生在山脊下),冰裂缝的可能也很小,但随之而来的风暴、滑坠等又成为主要危险。在山脊上行军必须注意了防止。例如珠峰北坳至7500米的地形。
对于极高的寒漠带,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岩石冰雪混合地形。在这个地带中,宏观地形已比较清楚,按理说比较容易选择路线,但由于局部地形的阻挡,有时也阻碍运动员的视线,这就要求必须善于统观整个地形,掌握路线的大方向,不可被局部地形所迷惑。远看一个石头,近看一个小山包的错觉在登山中经常出现,在这里运动员必须力求全局和局部的统一,不要丧失已取得的高度,保护路线的大方向,乃是成败的关键。
第四,登山路线的选择,力求在整个路线上都能看到主峰,这点对于组织指挥,通讯联系有重要意义。但全线看到主峰的是比较少的。慕士塔格、博格达、公格尔九别等高纬度山峰的个别路线比较理想,在不能全线看到主峰时,也应力求从前进营地(即第二大本营)以上路线能看到主峰。
路线选择的方法和手段:
登山路线的选择方法和手段较多。
进山前,应尽力收集有关山峰的文字、照片、电影、录相、有关地图、舫测图和航空照片等,尽量利用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最好是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能找到二万五千分之一的更好。从地形图上大体能了解到该山峰的进山方向,初步确定几条路线方案,大体可以了解各段路线的坡度情况,这些进山前的资料分析工作是不可少的。
进山后的路线侦察,应利用各种手段。观察整个路线,一般的方法应是登临与所计划选择路线相对的山坡或山头,对整个路线进行分析和观测、记录、对比,然后进行小队伍的实地侦察,侦察高度和程度应视所选择路线在安全原则下可以登项为限。侦察不是登项。登顶的具体路线还在于运动员正式登山时依据上述原则实地进行,随时修改计划中的路线是允许的,也是使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情况更加统一的过程。
结论:
登山路线选择的原则:在安全的前提下,舍长取短,避难求易,越冰川上山脊,实地进行修正,不失高度,不失方向,到达顶峰。


[ 本帖最后由 骆驼草 于 2008-7-4 19:46 编辑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踩!踩!0
climber

42

主题

0

好友

1528

积分

版主

leader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
金钱
1185
贡献
74
最后登录
2013-2-26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3
积分
1528
帖子
496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初级培训合格

2#
发表于 2008-7-3 10:55:25 |只看该作者
mh兄请进!关于冰上双人结组。。。。
hass503cxi 21:39:30 1999-03-21
冰川双人结组行进的经验我也在摸索,目前为止我个人经验是:
1,书上写的都是对的!如不可横切雪面,危险地形快速通过等等。
2,暗缝多的地区切不可马虎大意!我就被别人用雪杖插在雪里踏上一只脚“保护”过。当然行进中十分累,按规定技术动作保护更累,但保护为了什末一定要清楚。在玛卿如不是保护规范我就Game over了!不管多累如队友拿两人的生命不负责,一定要中止前进并下撤。
3,暗缝一定要清理出来,有条件还要插标志竿,原因很明白---谁也说不好下撤时是个什末情形。大部分事故是在下撤时发生的,在山上一场小雪就可以把一切都埋了。
4,跳越那些“不宽不窄”的冰缝时,一定搞清对面的冰结构。有时对面是冰雪“浮桥”,真好跳个正着!这时一要注意队友的保护,二要理好自几的保护绳,勿缠勿拌勿绕,否则下去时没有平衡很危险!
5,在局部地区不走冰塔下面。这些地方人迹罕至,冰结构应力很脆弱,稍有震动头上可能就有几吨重的东西下来,惹不起的。
其它的就是选择线路的事了,谁都知道线路选不对能直接导致整个计划失败。
另:我们双人结组绳长15米,每人大锁,小锁,上升器,下降器,弯把小镐,直把大镐各一,外加万宝路一包!:-)

冰川行进的结组保护
-mh 09:30:07 1999-03-22
从我的经历看,好象是世界每个冰川发育并且登山运动发达的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冰川行进的结组保护和救护技术.这些技术总的来说差不多.各个地区技术细节由于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这些小节经常在讲究轻装和速度的技术登山过程中显露出自己的价值)美国人用的技术基本收于Andy Selters的 Glacier Travel and Crevass Rescue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 ... 002-3720565-0353218这本书讲得很细,从冰川知识到装备技术面面具道.对初学者极有帮助.但我的感觉是这本书讲的(以及大多数美国登山课程所教授的)的救护技术偏于复杂.这大概与美国人喜欢为了干什么都设计无数专门器材的习惯有点关系.(看看他们的打仗方式和厨房就能明白.经常给人"技术不够器材凑"的感觉)我个人比较喜欢新西兰登山者的技术.新西兰南岛的主隔断山脉冰川异常发达.在那里登山没有过硬有效的冰川技术基本上就寸步难行.新西兰登山者在喜马拉雅那么活跃不是偶然的.要把整套技术写出来使没经验的人可以照方抓药那就非要纷纷洋洋几大篇,而且非要有图才行.我不知道国内是怎么教的.想必我国也有根据自己情况总结出的一套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和国际上通行的技术不会差很多,而且可能更适合本地区情况.所以我暂时只讲些我知道的"点"和其他同好们彼此交流交流.技多不压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在就hass503cxi的贴子说说.原文见
http://cn15.sina.com.cn/cgi-bin/ ... wmessage.pl?_id=579
> 书上写的都是对的!如不可横切雪面,
"横切"是什么意思?
> 我就被别人用雪杖插在雪里踏上一只脚“保护”过。
用脚踏冰镐保护的技术用起来很快.但这个技术的可靠性受各种因素影响极大.一定要在不同的坡度和雪质情况下多练习后再考虑使用.
> 但保护为了什末一定要清楚
这是关于所有攀登保护的最重要的一点.不问为什么的人是有问题的人.
> 跳越那些“不宽不窄”的冰缝时,一定搞清对面的冰结构。
我个人习惯是能绕就不跳.但我也知道有人是跳冰缝是很有水平的.也有时不跳不行.要养成走到冰缝附近就用冰镐尖捅捅探探的习惯.
> 要理好自几的保护绳,勿缠勿拌勿绕
结组系绳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即安全又方便还是不容易的.说来话长.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一点.队员之间绳子不要留有很多松弛,不要拖到地面.
> 在局部地区不走冰塔下面。这些地方人迹罕至,冰结构应力很脆弱
> 稍有震动头上可能就有几吨重的东西下来,惹不起的。
冰塔(serac)不碰她自己会倒.非走不可最好选在气温在冰点以下,阳光没有照到的时间.如果雪在白天很湿,(尤其是下午有太阳照到的地方),“浮桥”会很弱,几米厚的桥也很有可能坍塌.所以冰缝区最好选择在冰点以下气温通过.气温在冰点以下时,白天很湿很粘的雪会冻结实.有时五厘米厚的浮桥也能载人.过快速安全地冰缝区有时是很讲求时机的.
> 其它的就是选择线路的事了
在过平坦的冰缝区前最好能从高处俯看,多记细节,哪里能过,哪里转弯.提一下过ice falls(冰暴区?),在选好大致路径后,过ice falls时是个"微观寻路"的过程.不到附近看不出来.
> 我们双人结组绳长15米
建议用50米的标准绳.但两人间的绳长由本地区平均冰缝宽来定.一般说来是10 到 15 米.选择两人间的绳长的要点是不使两个人同时站在同一个冰缝上的桥上,但也不是绳子过长以至在路径曲折绳子不能拉直时,在一个人掉下去后,绳子在被保护人拉紧前下去的人就到底了.如何调节两人间的绳长由有效的系绳方法解决.具体以后单独说.
> 每人大锁,小锁,上升器,下降器
上升器只为过冰缝区不必要.下降器没有也行.有两个系抓结的绳圈就行.爬山是能不带的东西就不带.牙刷把上也要钻孔呢(如果你带牙刷的话:-)
> 弯把小镐,
没有也行.用两个系抓结爬绳的技术是每个用绳子保护攀登的人必须掌握的技术.
> 直把大镐
每人应有个雪桩.用T形或三角铝材结成.一头是尖的,一头有过锁的眼.雪上保护雪桩很常用.
> 外加万宝路一包!:-)
把烟头带回来就行 :-)

冰雪地段的结组保护
博格达 22:31:18 1999-03-30
在论坛上看了关于结组的贴子,各自都有自己的高见。通过攀登博格达峰我谈一些体会:
1、 通过坡度不大的冰川时,为防范暗裂,通过时应结组,50米绳结四人,每人手握两圈绳子,作为缓冲反应时间。
2、 通过危险地段时(如攀登或斜切坡度较大的冰雪地段你),不能结组通过,因为一人发生滑坠,导致大家遭殃。我国首次攀登贡嘎山时就发生过三人同时坠崖的悲剧。我觉得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绳索修路,就采用交替保护的方法通过,绳索的长度30—50米为好,不能太长,否则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在冰壁上用冰锥,也可用冰镐,我们在攀登博格达峰时几乎都用长冰镐用力劈入冰中,把结组绳挂在冰镐上,保护人用力压住冰镐,为了防止意外,保护者将自身从冰镐上完全分离(平时冰镐上系有1米左右的6毫米绳子,一是做自我保护用,二来防止冰镐脱落),这样一旦保护失败,不致于将自己带下去。在攀登岩石和冰雪交合地带时(在高山上这种地段是最难攀登的,因为在陡峭的地段,雪留不住,岩石自然露出),一是用岩锥,二是将绳头挂在突出的岩石上,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博格达峰4700—5300米段攀登都采用第二种方法。在岩石地段攀登时结组绳不能长。
3、 通过冰暴区是很危险的,冰暴区大都在谷底,两边山上的流雪大量的堆积挤压,在谷底形成了众多的明暗裂缝,而且雪质松软,即使用大雪锥也难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博格达峰我和一名队员从4700米下撤,由于天气变暖,“V”谷的左侧的积雪融化,冰壁裸露,沿上去的道路横切冰壁下撤十分危险,我们只有冒险走了一回谷底的冰暴区。我两用30米绳子交替保护下撤,将绳头套在冰镐上,将冰镐用力插入雪中,保护人用全身的重量压在冰镐上(将冰镐与自身分离),开路人将上升器挂在绳子上,沿绳子向前走,为了起到保护作用,绳一定保持紧张状态。
4、 在保护通过时,由于天气变化,绳子表面和上升器的牙齿上往往结冰,失去作用。我们在博格达峰发生的几次大的滑坠,都是由于抓结绳和上升器结冰所导致,幸好我们在绳子的末端打了绳结,滑到末端绳结时才停止。
Re: 冰雪地段的结组保护
-mh 05:46:20 1999-03-31
呵呵果然是有经验.希望多多交流.我只有几个地方想请一下...
> 通过危险地段时(如攀登或斜切坡度较大的冰雪地段你),不能结组通过
这"不能结组通过"是不是指的不能大家一起系着绳子没有保护地通过?从下文看你说"结组"是指有绳索连接但没有固定保护点.我同意在危险地段要根据情况考虑使用交替保护(用冰镐冰锥作固定保护点).我想问的是常说的"结组"是和"有绳索连接"是同意词吗?英文用"roped (aj)"和"rope up (vi)"纯粹指用绳索连接队员.但设置和使用保护点进行攀登时(当然要有绳索连接)叫"belay (vi)", "belayed (aj)"或"with belay".有绳索连接未必一定要有特意设置的保护点.(又见下文)
> 用长冰镐用力劈入冰中,把结组绳挂在冰镐上,保护人用力压住冰镐,为了防止意外,
> 保护者将自身从冰镐上完全分离,这样一旦保护失败,不致于将自己带下去
冰雪表面很硬时用冰镐和冰锥保护不严重的滑坠很有效.在雪质松软时把脚深深踩入雪里或挖个坑坐在里边,把双脚插在雪里,使用保护人的体重作为保护点的一部分是最可靠的保护(虽然可靠性比起好的冰锥和岩石上的保护还是差得远),这需要保护人把自己作为保护点的一部分.如果被保护人确实有很严重的滑坠危险而保护人又不能在需要时提供有效保护,那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是爬这座山重要还是自己和同伴的性命安全重要?其实困难的经常是诚实地回答"自己和同伴的能力是否足以对付攀登难度?"还有是不是应该换路线换时间换队员?平时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
> 在攀登岩石和冰雪交合地带时....二是将绳头挂在突出的岩石上
对这是在快速攀登时非常常用而且有效的办法.另外领头的还可以在石头和冰的突起间穿梭走S形路线,无论谁朝什么方向滑坠结组绳都能挂住.这种行进攀登方式不用或少用特别设置的保护点,但保护可靠性很好.尤其适用于锋利的山脊.
> 将冰镐用力插入雪中,保护人用全身的重量压在冰镐上
一个一般更可靠但更耗时的雪上保护设置是把长雪锥或冰镐甚至背包横埋在雪里(50cm以上)用绳套或扁带套在中间(用长雪锥或冰镐时打双套结.见tourer的
http://personal.gz168.net/backpacker/rope.htm)从绳套或扁带套上保护.可靠性和省时间经常是鱼和熊掌.
> 在绳子的末端打了绳结
严重时可以在绳子中间也打结.通过时麻烦些但减少滑坠的严重性.(又是可靠性和省时间的矛盾)
- mh

Re: Re: 冰雪地段的结组保护
博格达 23:35:38 1999-03-31
我这里说的结组是指将攀登者用绳子链在一起。但广泛意义上的结组也可以说是几个人一组,编组攀登。我们攀登时也有4—5人一组,在通过危险地段试试时,都采用一人通过,多人保护,这样攀登速度很慢,两人一组交替保护速度要快得多。我们登顶后,12名队员从4700米下撤,用了一根50米的绳子,用多人保护一人通过的方法下撤,从早晨7时下撤,第二天凌晨1:30才到大本营。如俩交替保护下撤4个多小时就可到大本营。我们登山时最怕由于自己的失误,给队友造成伤害。我们用冰镐劈入冰中的保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一次50米的滑坠中起到了保护作用。当然最好还是用冰锥。大家知道在高山上打冰锥是很吃力的。博格达峰从4300米到4700米,要斜切1500米的冰坡,我们没有力量来修路。在救援行动中,为了节约时间,我们4人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单兵作战,用7小时从3700米登到4700米。这全凭自己的感觉登。发生滑坠首先要冷静,控制自己的方向,不能头朝下或面朝冰面,我会最好的办法是,坐在冰壁上,两手紧握冰镐,将冰镐夹在腋下,用冰镐的尖头压在冰上,全身的力气都压在冰镐上,这样下滑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止。在博格达峰我滑坠了6次,最长的一次滑了30多米,都是用这种方法制动的。其它几点我赞同你的说法。

冰雪地段的结组保护. 自制动 雪上滑降
-mh 07:49:38 1999-04-01
谢谢关于结组和编组的解释.两人结组是最快的.现代阿尔卑斯风格基本采用两人结组.
> 我们用冰镐劈入冰中的保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实使用得当是很好甚至首选的办法.能节约时间的办法都是有价值的办法.
> 发生滑坠首先要冷静,控制自己的方向,不能头朝下或面朝冰面,
对.绊倒时(比如冰爪挂在裤脚上)摔倒方向不由人.有时滑坠人的方向感会由于翻滚完全丧失.一定要掌握在任何摔倒姿势下都能把身体方向顺过来以便实行有效自制动的基本技术.
> 我会最好的办法是,坐在
> 冰壁上,两手紧握冰镐,将冰镐夹在腋下,用冰镐的尖头压在冰上,全身的力气都压在$
> 上,这样下滑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止。
面朝外自制动最大的危险是穿冰爪时冰爪会在下滑时挂住冰壁面,在速度快是造成滑坠人翻滚,是极其危险的.所以标准的自制动姿势是面朝下.压镐要养成小腿弯曲把脚抬起来的习惯动作.标准的用鹤嘴镐尖自制动如果冰壁坚硬,注意别把镐尖一下压得太狠,否则冰镐有忽然自制导致脱手的危险.相比之下用冰镐尖头制动的好处是制动力平缓.所以用你说的方法也是有价值的.
实际上你说的方法是冰雪上滑降(glissade)的基本动作.雪上滑降是省力快速的下降方式.使用得好不但有效还很有趣.一般根据情况可以用有立式,蹲式和坐式.蹲式和坐式就要用你说的冰镐尖头制动(立式与滑雪类似).当年Lorettan和Troillet17小时来回登珠峰(北壁)就是一路滑下来的.将来能一起面对面交流交流就好了.

还有,好的螺丝冰锥(BD,CM,Grivel的)在蓝冰上也只用以两分钟就能徒手旋进去
-mh 07:57:43 1999-04-01

乌市登协在装备上比较落后(这一点足以令人佩服),如有可能双人结组每人两个螺旋冰锥足够了。
独行马 10:42:35 1999-04-01


[ 本帖最后由 骆驼草 于 2008-7-4 19:48 编辑 ]
climb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1528

积分

版主

leader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
金钱
1185
贡献
74
最后登录
2013-2-26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3
积分
1528
帖子
496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初级培训合格

3#
发表于 2008-7-3 10:58:25 |只看该作者
双人结组登山技术
温 08:27:10 6月15日
6月1日晚,匆忙之中回京的MH和晓东、晓明、Andes、G2、Vega、古拉、温等进行了次登山技术研讨,MH介绍了北美和新西兰流行的阿尔卑斯式登山双人结组技术.venn(温)此文根据谈话整理。文中"["和"]"间部分为注解。MH强调听来读来的东西,自己没有实验过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实际练习,一切技术都要到实践中去检验。
冰雪地区行进个人装备及使用
登山前,各种装备要带够,预先准备好在临用状态,不要在需要使用时现找装备、连接装备。按照准备装备的详细步骤来说一下。冰雪地区双人结组行进靠登山绳联结,两个人间的绳子长度一般是大于本地冰缝的平均宽度,但也不要太长,以免坠落距离太大不易制动。绳子其余的长度,由两个人分别背在身上。两人间绳子长度一般常见长度在8-10米。确定好长度后,找到绳子中点,往一边量半个距离,打个结做记号。把登山绳头系在安全带上(安全带的腰带一定别忘反扣),使用8字结,绳头再打个单结确保。一般情况下,这个结是早上一出发就系上一天不解的。然后把绳子从左肋到右肩一圈圈绕在身上,如果对身上绕一圈绳子的长度比较了解,就可以省去前面量长度的步骤,预先算好中间留8、9米绳子时绕几圈。绕好后,把绳子围绳束绕一下,打个结,套入铁锁。[结的打法要有示范或图才容易说清楚]这样做只要打开这个结,就可以方便地收、放绳,调节两人间距。身上的绳子在系进铁锁里,形成一个类似胸部安全带(chest harness)的东西,人吊在绳子上时能帮助使人头部朝上。[所以绳子绕在身上不能太松.但也不能紧到在不解铁锁上的那圈绳子就不能把背在身上所有绳子拿下来的程度]每人身上背的绳子都比两人间距大,这样,一人坠落后,另一人只要能做个稳固的保护点,把绳子拉力转移到保护点上,那末他就可以用身上背的绳子保护自己走到另一人的身边帮助、救护。主绳系好后,在主绳上做两个抓结。抓结用5.5毫米绳子制作,使用一长一短两条,要调整好两条抓结的长度,适合自己腿和胳膊的长度时才能最快地用抓结上升。[短抓结绳套大概从安全带到鼻子,长的从脚到安全带.]短抓结一头连主绳另一头穿到铁锁里。长抓结放在短抓结下边,另一头可挂在腰里。[在主绳上长抓结比短的更靠近安全带,也就是用双抓结延绳上升的系法]一出门就要把两个抓结放在主绳上,不要等掉到冰缝里在忙活。现在把背包背上。先把肩上的绳子拿下来,把背包背上,再把绳子套在肩上。如果今天要通过裂缝严重地区,还可以用一段绳子一端系在背包带上,另一端用铁锁连在主绳上安全带和抓结之间。这一步是万一掉进冰缝后解下背包时要做的,现在预先准备好。再带上一根雪锥,雪锥必须带在随时方便抓到的地方。登山用两支冰镐,一长一短,短镐要选一个锤头的。走路时长镐拿在手里。[准备好器材,开始系主绳]
MH:“这绳子总是系着,从一天的开始到最后从来都是系着的”[把绳子系在安全带上,用8字结,绳头再打个单结确保]“这种系绳方法一般是小组的人,比如说只有两个,最多是三个,一般是两个。象那种阿尔卑斯式的登山,不用建营地,很多情况下,好比在Alps多山区什么的,很多山是一天之内可以去的,比如高度差在2000米或1500米,早上比如说三点多出发,到晚上就回来了。这绳子是这样系的,你得考虑你去的地方冰缝的平均宽度,比如说十五米,两个人间就要至少留15米的绳子,原则是两个人不能站在同一个雪桥上。其余的绳子两个人分别背在身上。两个人身上一共还有35米绳子,每个人身上不到20米,这样的好处是什末呢,就是一个人要是掉下去了,另一个人做个保护,把绳子固定在保护上,这个人还可以靠肩上的绳子保护自己下到底下的那个人身边。身上这绳子怎末系呢,找着绳子中点,比如说中点在这儿”[边说边捋出绳子中点]“先做个结,知道中点在哪儿,然后根据冰缝的宽度,比如说十米,就一边留出5米”[量出大约5米绳子]“随便打个结,做个记号,绳子怎末系呢,绳子是这末系的,”[把绳子一圈圈从左肋到右肩绕在身上(绳头已系在腰上)]“把绳子直接挂在身上,熟了以后,你知道一圈大概多长,数圈就行了,就不用打那个结了,一般我要留十米的绳子的话,我记得我打14圈。这就完了,在这儿打个结把手从整个绳子里穿过去”[把左手从胸前这一束绳子底下伸过去,抓住活绳拉过一个绳套来,绕活绳+从8字结出来的绳子一圈[作个单结如果怕不保险],最后拉出个绳圈,套入安全带保护换上的铁锁。]
Andes“这是Leader要做的?”
MH“两人的,这一天里肯定是交互做leader,两个人都是这末打。你在这儿打个结也行[上边说的单结],一般就不打结了,直接就把这东西(绳圈头)直接套在锁上。它(肩上的绳子和系法)的好处是什末呢,你要是掉在冰缝里,它就象个chest harness”
晓东:“胸带”
MH:“没错,你要掉下去时它是这样把你拉着的,你不会头朝下。这末绕法打开非常快,你要放绳子时非常快。就稍微这末转一下就行。”[放绳子示范,把绳圈头从铁锁中拿出来,打开结从肩上松开两圈绳子,再原样系好。]“然后呢,现在先不背包什末的,你要过冰川的时候,每天开始的时候总是要把两个抓结给弄上,别等着到了冰缝底下再忙活,那会儿就乱套了。”[上短抓结,抓结一头连主绳另一头穿到安全带铁锁里]
古拉:“这绳子(抓结绳)是什末绳子?”
晓东:“这就是一般绳子“
MH:“我这是四点多毫米的,一般用5.5毫米就行,6毫米也行。”
Andes:“这绳子负荷到多少?”
MH:“这只负个体重哪,根本没什末冲坠,也就是你到冰缝底下用这东西上来。这是一个,另外一个是长抓结”[上长抓结]“这用得特别多,好多技术都是围绕你带什末东西,这些东西怎末用。这东西可以打开做别的用或弄一节做保护用。长的抓结抓在底下,短的在上边。山上每天早上起来,大家哗啦哗啦的都在做这个。这个东西(长抓结)太长不好弄,你可以随便挂哪儿,或做个daisy chain(长的绳或扁带用一种结打成花边似的,长度大为缩短,用时一抻就开)什末的,我这儿就这末挂上了。另一个人也这末做。包就直接背在身上。背的时候,有人喜欢这末办,先把东西都拿下来。这绳子来下来特容易”[取下绳子]“这会儿再背包。因为什末呢,要把包背在绳子外边吧,很不舒服[而且放绳不容易]。然后你可以把绳子这末背着”[背着包然后把绳子仍斜挎在肩上]“冰川上行走的时候一定要带个这个(雪锥),冰镐一般是拿在手里的雪锥一定要放在一个随时能拿得到的地方。”[把雪锥挂在身后]“技术登山的时候[一般]至少要用一个长的一个短的两支冰镐,小的要找一个有锤头的。小镐放在身上好拿的地方,大的拿在手里。通过冰川时前边一个人,后边一个人,[中间绳子不能太松,在裂缝区时着地都不行]如果前面一个人忽然掉下去了,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着地(坐倒,更象是向后躺倒),要非常快。如果你不着地的话,这绳子把你这么拽(在腰的高度,人象前倒),你要再做制动什么的就非常困难。如果冰川上表面的冰雪不是太硬,能踩住的话,前面掉下去以后,绳子会陷到雪檐里面,摩擦是非常大的.经常如果是上斜坡的时候,几乎就可以用手拉住。这时候那人掉下去了.你能感觉到绳子有张力,可你不知道那人在干什么,比如现在我把他拉住了,”[模拟坐在地上拉住绳子]“你不能就在这儿干等,你要想等,你说得等多久?是等到那人爬上来呢,还是过去看看。实际上如果没人能帮你,你根本就别犹豫,甭想别的东西,你要先做什么呢,就是把这冰镐,一般是小冰镐,插到雪里面去,然后赶紧把这[短的]抓结套到冰镐上(抓结另一头一开始就做好在主绳上了),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把力量传到冰镐上,这样你自己就有活动余地了,否则你可能什么也做不了。绳子会拉得你非常厉害,你能停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甭说干别的了。把冰镐把插进雪里,然后跪在上面,这时候即使是非常重的人,我都会把他停住了。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先把包取下来,再把绳子也取下来,这样你能活动.然后再做个保护点,这个保护点一定要十分坚固。除非雪的质量好到你要把这雪锥竖着打十五下以上才能完全打下去,就不能相信竖着打进去的雪锥.”
古拉:“硬冰怎么办?”
MH:“如果是硬冰,这么打不下去,就用冰锥了”
晓东:“刚才你没讲,前面人下坠一瞬间你的反应”
MH:“下落一瞬间,那时候如果冰特别硬,特别快的话,一下子你就给拽到前面去了,你明白过来就已经制动住了”
晓东:“制动住已后就简单了,最难的是他下落的一瞬间我做些什么”
MH:“下落一瞬间,一般来说你什么反应没有,两个人间的绳子有十米呢,长着呢,你试几次.[练习时]在后边拖着连着保护点的保护绳子,别真的保护人也掉下去”
晓东:“问题在于你是在上山还是下山,上山问题不大,下山时候前面那个人掉下去,你很容易给拽下来”
MH:“冰川有时候基本是平的,这时候[下山]要有冰缝,就非常困难了”
晓东:“那你就是说听天由命就这么走,他一下坠时我自然就停住了”
MH:“不是,你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根绳子中间不能特别松,他要一开始往下掉的时候,我就能觉出来。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还要小心地在冰川上找路的]
晓东:“那我也不用插冰镐,什么也不用他就停住了?”
MH:“不是,比如说往下走,你要是直站着,杠杆作用,你要全靠脚劲几乎是停不住的,你就需要住下倒,所以在走冰川的时候,有人不喜欢穿冰爪,这点特别不好,要不穿冰爪的话,几乎是停不住。软雪上走路,虽然不穿冰爪脚轻得多,但这时候也还是得穿。总有这种情况,就是你有准备,准备不好,他也会将你拖下去。有一次我们练习,坡面只有15度,作试验,从上面[裂缝上方]没一个人拽得住的,当然后面们都有保护的绳子,这一个人就往下跳,另一个在上面拽着,一个人都拽不住。”
“拽不住怎么办?”
MH:“拽不住你就掉下去了,那没办法,我就是说能拽住绳子怎么办。”
“哈——”
MH:“就是这样,如果是两个人的话就是这样,首先要想办法不掉下去.我讲的东西是说,有很多情况下这些都是能够避免的。”
晓东:“要是亮冰的冰缝,是不可能拽住的。”
MH:“不对...”,[有可能拽住,尤其是在有准备情况下.亮冰强度高,不易出现冰缝上雪桥忽然垮掉那样的情况]
古拉:“是这样的,上山的时候一般你会把路探出来的那下山...”,
晓明:“原路下去是吧”,
古拉:“对,当然你也有这样的经验:下山非常容易出危险,登顶成功了或失败了,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晓明:“还有假如你上山的时候比较冷,下山时遇到大太阳,你原来走的路线也可能出现冰缝”
古拉:“对,但是一般来说,你上山时会更危险些,因为下山时通常会顺着路绳,在危险的地方你都有标记,我觉着还是上山时比较危险,下山时也会有。”
MH:“而且你穿过一个冰川,比如山在那边,你在这头,冰面上全都是冰缝...”
晓明:“而且你说的上山下山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往一时本身又有往下的过程,上一段,下一段再上。”
古拉:“我们一般一个结组三个人以上,危险的地方就两个人保护,一个人移动”,
晓明:“那你们跟他就不是一种技术了,他是两个人都在移动,你的要慢了。”
古拉:“这也是凭经验了,比如这段没危险,就别那么麻烦了。四五个人一个结组,拖拖拉拉走得特慢,下山谁愿这么慢呢?”
晓明:“你们可以尝试双人结组,俩俩一个,俩俩一个。”
MH:“一般三个人以上,前边一个人,后边一个人,中间结一个中间结。中间那个人掉下去还最麻烦。绝大部分掉下去只是到这儿”[指腰间]“你把手伸开就能撑住。再回到刚才那儿,停住以后,先做个保护点。横着(与主绳方向垂直)挖一个雪槽,至少这么宽,[深度要至少小臂长度]]再往里掏一些,再沿绳方向挖一个走绳的槽。雪锥腰上放个双套结,平着埋在槽里面,有一点一定要注意,这条绳子[连雪锥的绳套,绳套另一端放个能够大单环结的锁.最好用能用丝扣所紧的]一定要够长,让它受力时平着拉,不能往上往外拉。经常犯的错误是这个细槽[与雪锥垂直走绳的]不够深,一拉雪锥往上走.有些人觉着不保险,要再用冰镐竖着插进去,[过雪锥上的双套结,在雪锥前边]把绳子钉在下面。横槽埋雪锥的保护点[叫DEADMAN或T-SLOT]要不是雪太软,一脚能踩下多深的话,再怎么拉,就是两个人同时跑这么拉,都拉不出来的。”
古拉:“埋得好的话一般拉不出来,但是就怕这样拉(斜上)。因为很多人,尤其是登山经验不多的人,他会习惯往上拽,这东西拽出来就麻烦了”,
MH:“要是往下打冰锥,上面是雪,底下是冰,一定不要把结系在上边,一定要系到最往下的地方。而且如果太浅的话,一定要再做一个,而且要做好平衡,平均均受力。怎么说呢,雪坡上,比如说60多度吧,你觉着不太保险,可以做保护,一个人往上走,有保护地上[交替保护PITCHING],而不是两个人同时走。可越快越好,象有些Alps式登山,慢了的话就没办法,一过12点,看看不行,就得辙了,第二天早点出来。所说很难安排.每次都做得很安全的保护点而花很多时间,有可能拖到很晚才能下来[赶上坏天气或没准备下天黑爬是很危险的].是这样安全呢,还是块做个不是那么安全的保护点,可是能早点回去安全?这些都根当时条件还有你的经验有关。再回来说[裂缝救护],那个人还在底下呢,不知道怎么样了,有可能脑袋撞在什么东西上了,或者其他什么,总之没知觉了.刚才你是跪在镐上,绳子拉得很紧的。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绳子的力量传到那(雪锥)上去这时候你就要开始解绳子了。”
晓明:“先把自己脱开”
MH:“没错,但你还得拉着点,别大意了.现在看怎么把这个力量传过来,先把身上的绳子解下来(拿下绳套但不解8字结)然后用一个单环结...”
晓明:“Italian hitch.”[也叫Munter hitch]
MH:[用单环把段抓结后的主绳系在那个连着做好的保护点的锁上]“单环结锁着的时候,就把它拉出一段来,然后从这儿绕两次...为什么这东西要能解开,原因是冰缝有时候不是特深,你过去看会发现把人放到底下会更好。”
晓明:“所以保护的原则就是特别强调留余绳。”
MH:“然后做成这样[把结解开],这时候你这绳子就活了。象刚才说的,要中间留10米的话,你手上还有20米,这20米足够你走到那儿,把绳子放下去,够到那个人再上来。过去看时,先用这个长的抓结保护你自己。一定要先去看看,因为经常是他掉到下面后,背包勒在身上,他要是昏迷的话,影响血液循环,所以越早下去越好。这时候拉力已经转移到雪锥上了,你压在上面的冰镐现在可以拨出来了。抓结也可以拆了这时你就脱离出来了。”[拨冰镐,卸抓结]“然后用抓结保护自己”[把长抓结一头系在腰间铁锁上,一头抓在被拉紧的主绳]“走到前边去看看,往往这时底下的人已经用抓结快爬上来了。...你一定要学会用抓结上升。学会用最基本的技术,别尽靠器械,尤其是比较专门的器械。你保不准什么时候上上升器没带,或给掉了。有一个笑话说是你看攀岩馆里哪些是攀岩的,哪些是登山的,就看有没有这两根绳子,登山的什么时候都带着这两个抓结。要先调好两个抓结的长度,上升的效率跟这长度特别有关系”
Andes:“我一直想问问,就是不论上升或下降,过绳结怎么过”
晓明:“那不是登山技术,是探洞技术,登山就一根绳子,没有结,登山没有过结技术。”
MH:“如果说你非要过的话...,要让我来做,我可能会这样:先用扁带做一个叫"Bachmann kont"或"Klemheist knot""[把扁带套入铁锁中,把铁锁没门的一边靠在主绳上,用扁带把主绳和锁杆一起,一圈圈缠绕起来,最后一下从铁锁中穿出系在腰间铁锁上]“这东西意思根抓结一样,好处是可以用手拿着(铁锁),不好是没抓结力量大,但我试过,攀岩时自保护时用过,还可以。一但抓紧后,抓结不易弄开,得使劲掰才能移动,Bachmann kont有个好处是容易放松。用它把我自己先挂在结的上面,再依次拆抓结到上面。我现在想到的就是这样。冰川上绳子是一根绳子,没有过结的情况。”
晓明:“是这样的,登山中绳子不接,除了修路的。修路绳的接绳点都要留一个环,就是让你过结用的,到时候先把自己挂住,两个抓结一拆就过去了”
MH:“而且抓结的另一个用处就是你攀岩的时候,你要先锋爬,路线又是仰角的,一下掉下来,哪儿也够不着,同伴手里又没足够的绳子把你放下来,你说怎么办,就只能用抓结上去.倒也有别的办法,要是上边岩栓十分结实的话,你俩手抓着绳子把自己拉起来,然后一松手,这一瞬间,同伴[一直紧拉绳子有是要坐在绳子上]收一点绳子,特别慢,而且我觉着那东西挺危险的,你要是有抓结的话,就可以自己先爬上去,”
晓明:“他们爬那种特别难的free climbing(只用器械作保护,手脚只靠自然岩石表面攀登的方法.不是徒手无保护攀登,那叫free solo)路线的时候,下面还有一特殊系统,就一滑轮系统,在特殊的free climbing路线,坠落的可能性极大,底下belayer(保护者)那儿设个专门的滑轮系统,每当你掉下去的时候,belayer能用滑轮把你拽到坠落的地方。”
古拉:“如果在山里的话,这绳子上会有水的话...”
MH:“有水没事,实有水摩擦力更大,有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不是结冰到绳子弯都弯不动的话,抓结挺好用的。一受力以后,冰就碎了。”
古拉:“我常碰到结组绳子会冻成棍了的情况。”
MH:“就使上升器.倒齿部分有时也会给糊住”
晓明:“上升器主要靠挤压,不纯靠倒齿,这时相对来说好一些。”
MH:“那种USHBA上升器,有点象GriGri(保护器),纯靠挤压,不论你绳子多硬,只要不断,都行”
晓东:“Shunt(Petzl产的一种绳夹器材)也行,shunt是单纯挤压,把绳子挤出一个小弯,不受冰的限制,一下就把冰弄碎了”
MH:“反正我是对抓结信任无限。”[绳子不结冰时!]
晓明:“Petzl目录上应该有Shunt这东西”[翻目录]“这东西就是一个金属的抓结,可以用双绳。BigWall(一种攀登高大岩壁的方式,往往持续上升好几天。)下降时,技术要求就必须用抓结,一旦我松手的话,立即就停住了。否则要一块石头把我砸晕,我就掉下去了。我还见过另一种方法,没有这个长抓结,就用一个短的边着腰,把主绳在脚上绕两圈,使劲一蹬,把抓结住上推,再绕,再蹬,再推,也特快。”
Andes:“咱们现在都很少有人带这么两根绳子”
MH:“还是这技术没普及”
晓明:“这(抓结)还是用Titan rope(一种使用Kevlar凯夫拉等材料制做的6mm的细绳,很轻,但拉力极大,与主绳相当,类似产品还有BD的Gemini cord)好,”
MH:"这种(普通5、6mm绳子)很软..."[软有软的好处]
晓明:“其实有时候抓结绳硬点好操作,好往上推,”
MH:“另外...,反正还是这个便宜多了”(笑)
晓明:“听他们登山协会讲,他们有钱的来登珠穆朗玛的时候,都用这绳子修路,轻啊,又特别结实,主绳的拉力,kevlar做的。”
温:“这么细的绳子修路,怎么走上去上升器卡得住吗?”
晓明:“卡得住,一般的上升,走这种石头路的地儿,不用上升器,用一个铁锁套着,在不太陡的地方。你要觉着特别陡的时候,把绳子在铁锁上拧一下,推着住上走,一拉也拉得住。就用一个铁锁套住就行,,用上升器的时候不是太多”
古拉:“95年我们跟日本人一块登的时候,他们都用一种白的绳子,银灰色的,跟我们国内的不同,他们非常相信那绳子,也很轻,非常轻”
晓东:“日本人修路都用渔网的绳子,又结实又耐腐蚀,弹性特别小”
MH:“现在再说底下那人,你掉冰缝里了,冰镐这会儿就没用了,你把它放好。首先要把包拿走。有时候要把包拿下来特别不容易,包特别沉,在后面坠着。
晓东:“我补充一名,冰镐无论如何要再用一根细绳跟身上连一块,不然冰镐非丢了不可。”
MH:“没错,我这根绳了就是.你要知道今天的冰川比较玄的话,经常事先把一个铁锁挂在这儿”[扁带一头穿进背包肩带和背提,用扁带连另一铁锁挂在抓结下面的主绳上.为了保险,不要单纯相信背包的背提.]“到时候你把背带一松就可以不管它了。这会儿脱包都特困难,因为它都特别紧。把包脱下来挂在绳子上这时候这根绳子吃包一半重量,你吃包一半重量。现在你就开始上绳子了。包挂在Prusik(抓结)下面,你就往上升,包挂在底下就不用管它了。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上到屋檐(冰缝边缘,在冰缝下看,常作屋檐状)。因为绳子已经陷进雪檐里了,如果上面的人不能帮你的话,你就得用冰镐往外刨.特别困难。我试过一次,半个多小时,浑身大汗。一定要注意,冰镐不要刨在绳子上。现在绳子是吃力的,特别容易给刨断。一般是刨出一个小坑道爬上去,有时候同伴只能拉住你[不能把你的重量转移到可靠的保护点上],所以不能指望他一定能来帮你,一掉下去先就往上爬,越省时间越好。只要不使劲抻这绳子[不论你爬还是在底下吊着]它受力都是一样的。而且上几米后,把下面的绳子打个结,系在身上。如果你不打结的话,万一抓结失效,你会一直掉回原来的地方,冲坠是很大的。再说上面这个人,他是这样的”[恢复上方保护人的姿式]
晓明:“我们原来了解的冰川保护技术是另一套技术”
MH:“慢着慢着,说完一套再说一套,别混了。”
晓明:“古拉你们原来是不是也另一套技术,绳子是拿在手里的。”
MH:“你拿在手里,人掉下去你能拽住吗?”[很有信心的登山指导确实常这么作]
晓明:“把冰镐插进绳圈里,靠冰镐把这人制动住,迅速做个抓结套在冰镐上,人就脱开了。”
古拉:“我知道这个,我们以前做的没他这么复杂。”
MH:“然后上面的人拿着冰镐到边上瞅瞅,底下人往往已经到檐了。这时候怎么帮他上来。要他自己上,且着呢。从保护点开始,你身上还有20米绳子,这绳子足够你下到 他身边再回来...这时最复杂的是这人已经不能动了,你就得做个滑轮组了,1/3的,实在不行1/6的,怎么做书上都有,我就不说了,有一个东西特有用,叫阿尔卑斯离合器,绳子能往一边拉,不能往另一边拉,有滑轮后,你拉的时候要让绳子只能往上拉,不能滑回去,可以用抓结,也可以用这东西”[做ALPS离合器:取两个一样的锁,并在一起,把绳头绕两把锁肩部绕一圈,再绕其中一个锁绕一圈,即从两锁夹缝中穿过一回,这样绳头可往外拉,绳尾拉时会把两铁锁挤紧,把中间绳子夹住,产生很大阻力]“用O型锁最好,有的锁好用,有的不好用,你选锁时就先准备两个...你要是到边上看到底下人状态还可以或已经到边上了,你就用身上这20米绳子把他弄上来,这时有滑轮最好,没滑轮关系也不大.把绳子通过下边人腰上的锁.并排用两个锁,以减少摩擦,这时候你就要用这根绳子把同伴拉上来,原来陷在雪里的绳子就没用了。先在连保护点的这段绳子上做个结,再做个抓结,抓在你身边这段绳子上,另一头扣入刚才做的结”[这时下面人腰上两个铁锁相当于一个滑轮,形成了一个1/2滑轮,只用体重1/2左右力量就可以使人上升,另做的抓结是为防止绳子滑回去。有此抓结,你松手,底下人也不会下滑了]“就听底下人喊‘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正忙着呢,不理他,再踢点雪下去。”(笑)
MH:“接着把绳子收紧,喊1,2,3,两个人配合,底下人拉连在保护点上那段绳子,上面人就能收上一段绳子来,这样很快,一会儿就上来了。这是我见过的从檐下上来最快的办法。”[上来时主要的力气活还是下边的人手拽固定时作.上边的人主要是收绳和协调]
古拉:“靠他拉固定点的那段绳子,松出这段绳子,你收上一点儿”
MH:“对”[两人演示]
MH:“这时所有的力全在保护点上,所以那雪锥一定要做得十分结实。这东西明白了得熟练掌握才行”
古拉:“我们一般过的时候两个人保护,一个人通过”
晓明:“你说的不是行进保护,他说的都是行进保护,发生意外时怎么办”
MH:“前面人掉下去了,要后面有几个人拉着,自然好一点.但是要注意一点,如果后面人多的话,又没注意掉下去的人卡在了雪檐里,使劲拉,会出危险。在阿拉斯加出过一次这事,救援的人特多,没看情况,使劲拉,结果把Harness(安全带)拉断了。下面的人是给卡在了雪檐里,雪檐特别厚,几个人用3:1滑轮狠拉。”
MH:"这种绳子背法在收绳放绳时很方便。两人间绳子长度有时要调整,比如说坡度陡了,40-50度,就要把间距调短,不然的话,一个人开始坠落,坠20米后你才能制动,那肯定拉不住了,要间距5米的话,你还能拉拉。雪上冰上下坠不是象攀岩那样,一般是先滑一下,你要能头2秒给他点劲,冰能停下来,这2、3秒特别有用。
MH:“经常不是很陡,因为冰爪刮了一下裤子或自己绊了一下,没这绳子他可能就往下滑了,自己制动住也有可能,但是你要能在一开始拉他一下,或者你没拉他,在他拉你的时候,他就慢下来了,能赢得1、2秒,他就能自己停住了”
MH:“如果在山脊上行走,山脊有很多尖石头,你可以在石头间蛇行,绳子绕在石头上,中间不设保护点,两个人可以同时走,这时候绳子就要比较大,20米左右,这种保护是很安全的,你要向任何一个方向坠落的话,绳子都会兜在在石头上。高山上经常不带机械保护装置,只带绳套,找个大石头一套,把绳子扣上,两人同时走,前面人带着所有器材,边走边放,后面人边走边收,过一段后两人交换位置。”
MH:“我说的这种技术,新西兰和美国基本都是这样的。唯一没怎么讲的是怎么做滑轮,书上也都有,自己看就行。冰川上两个人间距,要看平均冰缝宽度,一般来说10米就够了,要求是两个人不能站在同一个雪桥上。冰川平均8-10米的话,若不留余量,10注就够了。这是对平均宽度说的,也有特别大的雪桥,但大的雪桥往往也是厚的雪桥,不会整个儿垮掉。冰川行走间距10米,但要攀登了,比如前面一道20米高的岩壁,要加保护了,这时候leader就要把绳子全放开,做先锋爬的保护了。”
MH:“冰川结组技术差的人在下面,上方人向下方滑坠是最难制止的。“
雷元:“要掉进冰缝的人晕倒了怎么办?”
MH:“那就得用滑轮了。你身上不是有20米绳子吗,你用这绳子下去,把他的包解开,用长绳套做个chest harness(胸带)”[用一长绳套,扭成“8”字型,两头套在肩上,绳子在背后交叉,胸前用一个铁锁把两个套连起来,主绳从铁锁穿过,这样保证此人大头朝上]“若这人身上衣服较少,还要给他套件衣服,冰川上走有时候也特热,一掉进冰缝里,立刻就零下了,过冰川时厚衣服一般就挂在包外面,掉下去可能半小时才能出来,这时就要先穿上衣服。”
Andes:“然后呢”
MH:“然后那人上来了,没事就接着走哇,要耽搁的时间太多,没戏了,就回去吧。冰川上最讨厌的是耽误时间,早上起来就是为了赶时间,要是花2个小时在这上,今天就完了”
[接下来MH还演示了高山油炉的使用]


[ 本帖最后由 骆驼草 于 2008-7-4 19:48 编辑 ]
climb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1528

积分

版主

leader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
金钱
1185
贡献
74
最后登录
2013-2-26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3
积分
1528
帖子
496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初级培训合格

4#
发表于 2008-7-3 11:02:14 |只看该作者
关于全脚掌着地
绝壁 2-9 11:20
按照你提到的走冰坡技术,我理解是,无论上下坡,都是

> 全脚掌着地,是这样吗?

在你的现在学习阶段,记住这点:冰爪在冰上使用只有两个模式:1)全脚掌2)前齿. 有只用一边着地或前脚掌着地的习惯的人迟早要在硬冰上打滑出事. 塑料靴的一个问题就是太硬,不利踝关节侧弯,使全脚掌着地.如果养成全脚掌着地的习惯,普通皮靴行走起来更舒适.塑料靴的普及是加速前齿攀登技术普及的原因之一.

  注意这说的是冰坡.下厚雪坡时用脚跟躲下去,上坡一般踢脚窝.但为了省力还有很多其他技术.先看看书. 北西说的最后两条在快速技术登山中(没路绳也没富余时间)是经常使用的.尤其是面朝坡下,全脚掌着地往下走,陡时象握划船桨那样握长冰镐,用镐把尖来平衡,可以下得很快.(另外还有其他方式去看看书.然后再去实践.)但一定注意这是要在经过大量练习,在游刃有余后情况下才用.阿尔卑斯战术从开始发展的那天算起就是和过硬的攀登技术联在一起的.劳累,天气等都是选择技术的因素.拿不准就用保险些的办法.尤其是登大山时,能绕开就不冒险.
埋雪锥和下冰坡
绝壁
2-23 9:22
先说雪锥,雪锥要选用好的角铝,直角的两个边每个边宽五公分以上,角铝的厚度在四毫米以上,长度七十公分,在上面钻眼要能通过铁锁。

遇到松雪时先向下挖,挖一段后再用冰锤或锤头冰镐把雪锥往下打,打时注意把雪锥的阴角对着坡下,阳角对着坡上,一定竖着打不要斜,打好后再把松雪埋上,用铁锁连接雪锥,再把绳子连接铁锁,直接用绳子连接雪锥绳子有可能被磨断。雪锥主要靠打入而不是埋入,埋入是肯定不稳的。当遇到松雪很厚时还是先挖一段,然后把下面的雪踩实再打入,最后把上面的松雪盖上踩实后在踩实的地方撒泡尿,冻住以后则无忧亦。

下冰坡尤其是陡冰坡有以下要点:(根据安全性排序)
1,绕开,冰坡滑坠比雪坡滑坠可怕百倍,一个人的话根本无法保护。

2,拉保护绳,用下降器即可大步流星的往下走,当然是倒着走。

3,结组轮流通过,一个人下降,其余人保护。

4,一个人时就面向冰坡上方,向下倒退走,每一步都把前齿踢入冰面,手上的冰镐也砸入冰面,注意,是猫着腰手脚并用的。

5,一个人想玩命的时候就面向陡坡的下方,正面下坡,膝盖微微弯曲(这种弯曲是很小的,为的是不让大脑受震荡)并一定绷住,绷紧,一松劲马上就滑,重心放在脚后跟上,一步走稳再走下一步。

大家也许还有更好的经验,都来说说。


如何沿路绳下山?

路客 11:53:14 7月12日
用抓结吗,打在路绳上很容易冻结失灵的。曾经请教过人,说用锁扣在路绳上, 滑坠时把锁扭一下,使路绳在锁上摩擦制动。没试过,各位是怎样做的?
我用过抓结和铁锁
vega-x 14:13:24 7月12日
抓结还是挺好用的,在博格达起码没有被冻住
用锁扣绳子很容易扭 有时干脆把绳子连在安全带上,用手套直接抓着绳子下
抓结在不陡时太慢了点
-mh 03:35:33 7月13日

抓结太容易抓死,抓结在稍微冻上的绳子上也能用..但在不陡时人有时下 得很快,抓结和绳子摩擦小心磨坏.我怀疑雪保顶上的坡度人应该没问题走下来. 要是你们要沿绳下来很长距离可一考虑带个八字.要不用carabiner wrap, 见登山圣经里讲速降的地方.但如vaga说的,容易让绳子打卷.你说的方法听起来就是一种carabiner wrap.问教练.


-mh 12:30:39 10月29日
查下那里的平均气温.在网上有格尔木和五道梁的天气预报. 现在格尔木最高气温2C最低-13C.五道梁最高气温-8C, 最低-24C !山上什么温度你算算.
不知你们有没有冬天野营穿越的经验.这些经验最好在友好 些的地方练.出错容易补救.头灯炉子都要在低温下能用的. 除了天气也没什么了.其他的一般说来夏天过后冬天大量降雪前硬冰会多,行走要小心.保护要用螺丝.初降雪后雪崩机会很大. 带上你幕师他哥最高营地的衣服也未必够.多多小心
!

谢谢提供这个气象预报站点

8000m 20:32:57 10月29日
老兄太神了,居然有这么个站点。不过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明年这个时候去试一下, 照现在五道梁的气温,玉珠顶上应该在-35度左右,珠峰,希夏邦玛夏天顶上应该也 是这个温度,你说去锻炼一下有没有意义?对今后登8000米有没有帮助?
降水量
-mh 02:30:00 10月30日
那里的年降水量平均不到30mm,如果不是特大 情况,下雪后再等一天松雪就能沉积不少.大致 说,每厘米的降水量会产生10cm的新雪. 但注意30mm是那个地区年降水量,山上降水量比这高. 小心35-42度的坡.一多半雪崩是在这个坡度范围里发生的. 玉珠好有不少这个坡度的地段. 下了新雪后最好等一天让雪沉积稳定后再上
循序渐进
-mh 02:41:39 10月30日
我建议你这个冬天去东北进行野营拉练穿越等训练. 东北很容易找到-40C温度.这种条件下行进和营地生活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很多小地方要在亲身作过后才能掌握. 很多东西要多次试验才能找到对你来说最佳的作法. 玉珠那交通不便,海拔高,对没有很多经验的人不 是个好的学习的地方.身体在高海拔的代谢率低,在同样温度下更容易冻伤.循序渐进是很重要的.这次 乌鲁木齐登协组织的慕士塔格有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 在低海拔练习避免的.
是在山顶还是在营地?
-mh 01:45:56 10月31日
我从那个网址看了看往年五道梁站的记录,大概平均日最高在10C最低在-3C. 五道梁和西大滩的海拔差不多.看来那个网址的数据还是能用的.我猜 所有气象站的数据在报到国家气象台后都在世界范围共享了.不知中央气象台在网上有没有温度,降水量和风力公布.
我有时也在想
-mh 01:52:21 10月31日
我有时也在想靠东的最好的给初学者练习的地方.玉珠峰从交通到 海拔对初上雪山的人还是难了些.折腾几次上去不难,问题是能否 允许反复演练,允许有效地学到可以在其他地方应用的技术.四川和阿尼马卿附近可能有更好的地方.
致8000m及有关11月登玉珠的说明
jjyfoot 02:08:29 10月31日
现在才将8000m和陈骏驰对上号。
有关冬季登玉珠的想法是这麽来的:
我于10月22日到达乌鲁木齐,预计在此工作到春节。到乌市后与英刚聊天谈到现在不是登山季节,颇为遗憾,又谈到 当前民间登山逐渐生温,今年已有数批人登过玉珠,明年还有更多的 队伍计划前往。我的意思是玉珠若按传统方式攀登意思已经不大,搞一些新花样比如北坡上南坡下等才比较有趣。当时也就是随便说说, 不想当天英刚打电话给我,说冬季没有什麽活动,问若冬季登玉珠 可能性如何。英刚的意思是:
1。想尝试冬季登山,既然夏天去玉珠无趣,则冬季相对有挑战性;
2。夏天乌市登山探险协会活动频繁,无法抽出时间去玉珠;
3。若羌一线没走过,想开车走北线到格尔木,回程走若羌。
我在次日与英刚详细讨论此事,分析困难可能有如下几点:
1。气温低,可能有-30至-40度;
2。雪厚,行进较为困难,须备有踏雪板;
3。路线不熟,雪厚天气不好容易走岔。
基本的想法是若去则准备安排在11月中旬,人数4-5个,采用 ALPS方式快上快下。另外,南京的靳琥现在新疆,计划玩一年, 对这个想法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因为对情况掌握不足,所以英刚当即又电告陈骏驰兄征求意见, 是以有了8000m有关11月登玉珠的帖子。
另外,陈骏驰兄留在乌市的三菱吉普真是不错,羡煞我也!
再:感谢mh提供的分析和天气预报网址,我已Bookmark it。
是哪位朋友
8000m 15:40:22 10月31日
我还不知是哪位,请指教。另外我觉得mh兄的话挺有道理,此季节去还是慎重点好,不光 登山,行军及路上开车多有不少问题,我三月底从成都沿川藏北路开车去青海因积雪都差一点过不去,何况现在,从格尔木至若羌的路我五月底开过,从茫涯至若羌路极差,还有 一个四千多米的山口,另从敦煌至格尔木的当金山口及昆仑山口均有积雪可能,如果说公路上还有道班维护的话,从昆仑山口至南坡大本营的二十几公里就是极大的考验了,就我 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登山倒还好办一点,冬季对高度适应可能比夏季要困难,在格尔木多住两天应该好一点,再西大滩最后准备一下会更好,唉!虽说千般困难, 我要在那里,一定第一个加入。
春节不走的话,等我几天,王铁男说要带我去穿越天山,一起玩吧,我还想上一号 冰川攀冰,春节有几个贵州朋友也来,我们将从乌市出发前往宁金抗沙。
北西谈的也很对
独行马 22:12:12 10月31日
作基地雪宝顶也很适宜,各种难度都包括,交通也还方便,可惜民风差些,另有些人认为 玉珠峰好登还有高度优势,多跑玉珠峰了。从这次岩石等十一之行,下撤时遇暴风雪差点迷路,我想倡导一个善举,那就是在这两座山插上路旗,象慕士塔格一样,那样起码 可以僻免迷路等类似事件的发生,这对于一些登山入门者会提供安全方面的保障。如果 我明年去以上任何一座山,我会带这个头。
是在5600米的营地
.
无其人 23:36:10 10月31日

第二天冲顶时,天气特好,穿抓毛衣太热了,中午太阳晒的雪面溶化,雪特粘冰爪每走几步 就要用冰镐去敲冰爪上的雪,下午两点登顶从顶峰下来,只见雪面发黄,有不少溶水在雪面留下一条一条的痕迹,上来时留下的脚印都不太明显,下到5600米收拾好装备,在下到冰川底在看 傻眼啦! 一看全变成黑色的,雪全化了!上来的脚印全不见了,不只该从那里下到冰川下面的 碎石坡,因为登山鞋还在碎石坡上用石板压住藏了起来,在冰川往下看留下大石头作记号藏鞋 的地方,块块石头都像是藏鞋的地方,没办法只有先下到碎石坡在说,下到碎石坡拆下冰爪, 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去找鞋,穿高山靴走雪和走碎石简直一天一地,我几乎是连滚带爬了两百 多米才找到鞋子,换了鞋后再走碎石坡,几乎一路小跑下到4300米大本营
.
在碎石坡找鞋足足耗去一个多小时,下到大本营以经晚上八点钟,稍稍休息后在把先前下山队员留下的物资找出来带下山,步行了4.30小时于半夜12.30下到公路道班
.
这次从玉珠北坡二号冰川上顶峰破了自己下山的记录耗时六个小时从6175米到4300米 (包括找鞋耗去一个多小时)到公路道班全程耗时10.30小时,前几次登顶全5000多的营地住一晚上,第二天才下山这样一来体力消耗没这么大,这次主要原因是一队员保温瓶掉在冰裂缝里 只好两人共用一个1.3L的保温瓶冲顶时全部喝完,在就是雪水中含有太多杂质,烧开的雪水 要沉淀半天才可用,不知是不是西大滩的风沙吹到山上使雪里加杂着沙粒,要用冰镐刨去几层雪 底下的雪才干净点
?
还有就是带的高山油炉用的燃料是在格尔木买的90号汽油来代替专用油,经常堵塞喷嘴要 经常通才能用,还有缺少维生素嘴唇暴裂,口渴的不得了,才出此下策干脆一鼓做气下到公路买可乐喝,下到公路边小店里,可乐.雄牛.健力宝.外加果汁狂饮,这才缓过劲,总的来说是有水的感觉真好。

路线标志,路旗,走路,化水等(回底下的贴子)
-mh 09:09:38 11月3日
无其人提到的找不到原来埋的东西,在石头地型上做标记可以用石头堆.石堆 还可以用来作路线标志.做得越容易从远处辨认越好.垒成一尺以上高度,样 子不太自然,用打些的石头垒比小石头的"尼玛堆"式的要好.最好选择颜色明亮些的石头放在最顶上.位置选择也尽量选在容易从路上辨认的背景上(比 如在坡顶上或大石头上的就会以天空或雪山为背景.又比如以河流水面为背景) 进山时如果来的方向路线复杂,可以在石头下压张字条,给回来时当参考(比如转折点和路线方位角).老马说的插路线旗是最容易辨认的.在石头上雪上 都能用.缺点是要背进山去.
撤出山时把自己堆的石头堆边走边拆了,把环境恢复成自然状态.有人以为以后 的人可以用自己的石堆认路,所以不拆石堆.实际上十有八九以后的人会做自己 的标记,又因为安全考虑谁也不拆别人的标记,所以到最后就到处是石堆和标记了.除非你肯定后人会从你的标记得到指引而不是增加迷惑,最好是拆了自己做的标记.
另外有机会尽量学会穿塑料靴在坎坷的石头地上行走.刚开始可能不习惯,时间长 了就好了.同样,还有尽量学会穿冰爪在石头地型行走.穿脱冰爪很麻烦,掌握稳健地在石头上穿冰爪行走攀登和不穿冰爪在冰雪上行走攀登可以大大加快冰雪岩石 混合地形的行进速度.实际上穿塑料靴攀岩是所有作技术性登山的人都要掌握的.
关于雪上化水,夏天可以把雪放在深色的瓶子里(Nalgene那样的)或口袋里,阳光 或账篷里的温度在几小时里就可以把雪完全化成水.这可以节省燃料.但注意晚上别忘了,让水冻在瓶子里.梅斯纳为了节省燃料,在单人登8000米时就曾经用黑口 袋装上雪挂在账篷里化水.雪里加杂着沙粒大的会沉底,小的喝就喝了,没事.用块布过滤一下也行.行走时用体温也可以融雪化水.但速度很慢.缺水会大大影响体力. 有炉子的话,花时间点火化水有时也值得.
汽车用的汽油当油炉的燃料不好,主要是汽车用油里有很多添加剂.另外汽车用油挥 发性太强,在打开容器时挥发的气体极容易引起火灾.国外一般在商店里有当燃料的纯汽油卖.在国内不知叫什么.我在人大和中关村间白颐路东侧的一个石油化工商 店里买到过直馏汽油.不过汽油不能带上飞机,我在西藏时就用拉萨买的普通汽油. 在家学会拆开,安装和清理汽油炉,别到了野外现琢磨.MSR的汽油炉很容易拆开清理.
嘴唇暴裂不一定是因为缺少维生素.抹些凡士林或冬天护肤的东西就行.
路旗与裂缝处的警示旗如何区分?
路客 12:05:21 11月3日
 

有的危险地方用黑色的.但没有标准

-mh 13:27:43 11月3日
一般登山的人不标危险旗,只有路线旗.只要沿 旗走就行了.危险旗多是管理部门或商业登山队放的.
交叉旗
woodhead 09:35:16 11月5日
在muz上好像一般单旗是路线,双旗交叉是断崖或者裂缝,不知道是不是标准
交叉的地方用绳子绑么?
-mh 18:42:38 11月5日
要不被风一吹就和路线旗看着一样了:(可能是哪些队自己约定的标准


[ 本帖最后由 骆驼草 于 2008-7-4 19:49 编辑 ]
climb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0

好友

853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273
金钱
6556
贡献
427
最后登录
2024-7-14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19
积分
8538
帖子
2681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2012年十月保险到期 技术达人

5#
发表于 2008-7-3 11:12:28 |只看该作者
楼主自咋是黑的呢!不好看!给换个颜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1528

积分

版主

leader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40
金钱
1185
贡献
74
最后登录
2013-2-26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3
积分
1528
帖子
496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初级培训合格

6#
发表于 2008-7-4 19:50:38 |只看该作者
直接复制的,没注意效果。
现在好了!
climb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475

积分

新手注册

威望
2
金钱
339
贡献
3
最后登录
2012-1-17
注册时间
2008-7-22
精华
0
积分
475
帖子
264

初级培训合格

7#
发表于 2008-7-24 01:55:18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了。
受益匪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好友

444

积分

新手注册

威望
20
金钱
359
贡献
45
最后登录
2011-8-31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1
积分
444
帖子
80
8#
发表于 2009-11-16 22:14:52 |只看该作者
有用的技术经验 就是看得辛苦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攀岩

 
 
      友情赞助商
  ClimbX kailas 西北登山技术装备店 Adidas 点击打开QQ联系详细事宜  

Archiver|手机版|老陕攀登 ( 陕ICP备10003142号

GMT+8, 2025-8-2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 Singcere.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