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程] 传统攀登从现在开始(四)——传统攀登中的保护点与受力分析

[复制链接]

442

主题

0

好友

8538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273
金钱
6556
贡献
427
最后登录
2024-7-14
注册时间
2008-6-24
精华
19
积分
8538
帖子
2681

紧急联系人已备案 2012年十月保险到期 技术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8 08:50: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文仅表明作者的观点,许多地方还有待试验验证,仅做参考。

    传统攀登(Trad Climbing)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系统的发展,从所见所闻的中国传统攀岩发展历程能知道,传统攀岩最早使用的多是岩钉,后来慢慢的有岩石塞(Nuts)和机械塞(Cams),因为岩石塞和机械塞的使用,使能够传统攀登的地形极大的扩展,增加了攀登者的安全性,中国人没有赶上使用石块和螺母的时代,我理解中国的文化倾向于成熟与稳重,不太可能去接受这样的保护器材,从心理上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的装备,所以机械塞和岩石塞在中国得到很快的普及,传统攀登的门槛变低,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能够体验到传统攀登的魅力。如果掌握了使用自然物作为保护装备至少有3个好处:1.在关键的时候可以帮助你脱离危险;2.可以避免扔掉贵重的机械塞或者岩石塞,减少损失;3.增加了保护的多样性,使攀登的时候更灵活,选择更多。有了更多更好的装备,不一定会降低攀登过程中的危险,但可以让我们去更多、更险的地方。

    对于机械塞,其连杆的方向就代表受力方向,保证其连杆方向与预计受力方向一致是最佳选择;对岩石塞,要保证接触线或者接触点连线方向(与岩石塞棱边平行)与预计的受力方向垂直。

    同时机械塞所有凸轮都要与岩壁保持接触,决不要出现只有2个或者3个凸轮保持与岩壁接触的情况。与岩壁接触的机械塞凸轮轮廓最好选择中间1/3部分,这部分能提供更可靠的保护,剩下的更多收缩的1/3部分也可以使用,而扩张的1/3部分最好不用,如果收缩到底,使用时会遇到很难取出的情况。上述的分段不是绝对的,其总的思路是保持凸轮中部及更收缩的部分与岩壁接触能提供可靠的保护,保护的可靠程度随着中部往外的扩张急剧降低。可以参见第二期的附图,绿色—黄色—红色表明了安全的程度。

    岩石塞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保护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地形。
    与岩壁接触的岩石塞楔形表面要尽可能的大,如下一些情况是安全的,放置后岩石塞的上部超过1/3与岩壁接触;岩石塞整个被卡在岩缝后面的广大空间,可以活动但只能从上面取出;具体见附图。下面详细讨论在线路中如何放置保护点。
    岩石塞和机械塞的使用,扩大了传统攀登的地形,并增加了攀登者的心理安全感。
    情况一:笔直的裂缝线路,全程都可以放置保护。

    其保护点位置关系基本类似运动攀(Sports Climbing)线路保护点的位置关系,用数字描述就是3-1.5-2-2-2-2……单位是米;如此这般,25米的线路就需要12个保护点。对于勇敢的攀登者,可以选择更大的间距,更少的保护点;对于保守的攀登者,可以选择更小的间距,更多的保护点。

     岩石塞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保护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地形。与岩壁接触的岩石塞楔形表面要尽可能的大,如下一些情况是安全的,放置后岩石塞的上部超过1/3与岩壁接触;岩石塞整个被卡在岩缝后面的广大空间,可以活动但只能从上面取出.绿色部位与岩石接触,是安全放置,红色部位是不安全放置。
    以3-1.5-2-2-2-2……放置保护点,领攀者在腰部挂绳,保护者在攀登者的正下方,可知最大冲坠距离为保护点间距乘以2,可以计算出最大冲坠系数,


其中L1是攀登者到快挂之间的绳长,L2是保护者到快挂之间的绳长;可以得到如下图表。其中F1,F2是两种公式得出的理论值,为冲坠时顶保护点受到的最大拉力。
保护点序号
最大冲坠系数
F1(KN)
F2(KN)
[/td]
1
0.67
8.9
9.5
[/td]
2
0.62
8.6
9.1
[/td]
3
0.47
7.6
8.1
[/td]
4
0.38
7.0
7.4
[/td]
5
0.32
6.5
6.8
[/td]
6
0.28
6.1
6.5
[/td]
7
0.24
5.7
6.0
[/td]
8
0.22
5.5
5.8
[/td]
9
0.20
5.3
5.6
[/td]
10
0.18
5.1
5.4

[url=]减小字体[/url] [url=]增大字体[/url]

    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F为保护点最大受力,f为冲坠系数,1.6是为保护点受力与绳子拉力的比值,因为快挂锁有滑轮效应不为2,10KN(绳子的附书中有注)是假定的绳子最大冲击力,1.77是最大冲击力测试时的冲坠系数,80kg是最大冲击力测试时的冲坠质量,60kg是假定的领攀者质量。在公式1中30300,对应于最大冲击力10KN,是一个经验数据,公式1网上发现,公式2是作者推导。

    因为在挂绳子时冲坠的时候很少,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分析这种最简单的保护情况:1.每一个保护点需要准备承受冲坠,冲坠后保护点受力的方向基本向下,后面放置的每一个保护点都是如此。2.等放置了第二个保护点以后,领攀者冲坠后第一个保护点受力方向变成水平向外,当我们站在离岩壁1.7米的地方,第一保护点受到的水平方向最大拉力约为顶保护点最大拉力的1/8,放置保护点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方向。所以在放置第一个保护点时:1.其位置不应该太低,其位置越高,地面的保护者可活动范围越大;领攀者冲坠后保护点横向受力越小。2.其预计受力方向应该是冲坠受力方向向外偏约7度,大约是我们手掌的楔角,这一点也同样适合其后放置的保护点。

    不能违背保护点必须备份的原则;方向性好(机械塞)和方向性不好(岩石塞)的保护点要间隔布置,尽可能不要连续使用方向性不好的保护点。

    有很多文章描述第一个保护点使用两个岩石塞对拉以满足多方向受力,实战中使用极少,只有在很极端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避免第一个保护点被拔出的意义在于:防止在连续使用方向性差的保护装备的情况下,后面其他保护点被连续拔出。如果后面使用了较多受力方向性好的保护装备,第一个保护点被拔出并无大碍。保护者如果能够站在线路正下方保护,攀爬时绳子就不会带动保护装备,起步后可以使用多个方向性不好的保护点;保护者离开岩壁一段距离保护的前提是线路上放置了方向性好的保护点,并且至少有了3个保护点。

    在情况一中,我们可以想象,冲坠发生时,只有第一个保护点和顶保护点受力是非常理想的。如果在第一个保护点使用短快挂,在后面都使用较长的快挂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尽可能保证中间的保护点少受力,使绳子尽可能保持笔直不折弯。如果放置了多方向受力不佳的岩石塞作为中间保护点,那么它一定要配上长快挂,以避免在冲坠时中间保护点被拔出后只剩顶保护点能起到保护作用。要避免往上攀登时最高保护点被绳子带动而脱出,如果在第三个保护点脱出后冲坠,严重的情况下,攀登者会掉在地上,所以前三个保护点很重要,一定要绝对可靠。如果第六个保护点脱出后冲坠,而第五个保护点放置不够结实,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攀登者会掉在地上。

    放置的保护点一定要可靠,这是保护点放置的安全原则。不可靠的保护点只能提供虚假的保护,如果不可靠还不如不放,带来心理的安全却增加冲坠的危险。从上面的分析看出从第一个到第六个保护点,每一个保护点都一定要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多段攀登中,应该尽可能早的放置除保护站外的第一个保护点,以避免发生冲坠,因冲坠系数很高,保护站受到拉力太大,而危及保护站和保护者,甚至有可能保护站失效。

    情况二:线路不是那么直,甚至有较大距离的横移,在横移路段需要放置保护;全程可以放置保护。

    有几点要注意,尽可能保证保护点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保护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使用长快挂尽可能保持绳子笔直,如果做不到,尽可能使用双绳。横渡时,转向前和转向后的保护点尽可能远离转向的角落以避免绳子过渡弯折;横渡后的第一个保护点的受力方向有三种情况:正下、斜下、斜下45度,分别对应攀登者冲坠在这个保护点,后面其他保护点,跟攀者脱落。横渡的最后一个保护点的受力方向同样也有三种情况,当攀登者冲坠在后面其他保护点时,绳子绷直,有可能把保护装备推向岩缝深处或者是保护装备连杆过渡折弯,这时应该放置保护点远离横渡结束的转向处并使用较长快挂。横渡中间的保护点也可能有三种受力情况。从上面分析可以想象,横渡时应该尽可能使用方向性强的机械塞。在情况二中,保护点更多地使用方向性强的机械塞。其他方面参照情况一。

    情况三:路线上不是全程可以放置保护,只能找到有限的地方放置保护。

    情况四:整个路线上只有数个地方可放置保护,甚至于只有一两个地方可以放置保护。

    情况五:不知道线路的情况,看不出什么地方可以放保护点,但听说有人爬过。

    情况六:不知道线路的情况,看不出什么地方可以放保护点,也没有人爬过。

    这几种情况的分类思路是按照线路保护点设置难易程度来分。对情况四以后的笔者也没有什么经验,情况三在以后会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踩!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攀岩

 
 
      友情赞助商
  ClimbX kailas 西北登山技术装备店 Adidas 点击打开QQ联系详细事宜  

Archiver|手机版|老陕攀登 ( 陕ICP备10003142号

GMT+8, 2025-5-4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Design Singcere.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