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TENDON攀登繩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杜邦TELFON紡織物保護許可的攀登繩。在TEFLON層的保護下,繩子除具備非凡的防水及抗磨損性外,還可以有效阻止微塵進入繩體結構,提高了繩子的使用壽命。繩子被一種性能穩定的已有機加氟聚合體為基礎的有機樹脂所保護,這層保護膜大大減少了紡織材料的表面能,不但防水,對於油脂也同樣具有抵禦性。 基於物理學原理,特殊的TEFLON材料可以阻止繩子表面吸收水分、油脂、灰塵及磨粒,同時更可以阻止它們進入繩子的內部結構,使繩體內部免遭破壞。 TEFLON層為TENDON繩提供了更好的保護,尤其再一班繩子容易受到嚴重破損的條件下,比如潮濕或易磨損等環境中。在與杜邦的合作中,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及實際測試,我門設法提高了TENDON繩子的使用價值和安全性。添加TEFLON的動力繩,其表皮可以更好地抗拒那些縮短繩子壽命,降低繩子安全性的黏性附著物。從現在開始,這些具備特殊保護的動力繩都將具有更長久的使用壽命及更好的安全性。 |
![]()
動態繩/動力繩(Dynamic ropes) 攀登專用的安全繩稱為動態繩/動力繩/彈性繩,當攀登者墜落時,動態繩/動力繩會藉由伸展來吸收衝擊力,降低了墜落者所感受的衝擊力,減少了受傷的機會。動態繩/動力繩也降低了確保者與固定點所承受的衝擊力。 運動攀登用的攀登繩通常是10mm至11mm, 50或60公尺長,延展性(static elongation)為8%或7%,動態延展性(dynamic elongation)為32%至36%。救難、工程或工作用途如果也有攀登的動作,建議也用動態繩/動力繩。 直徑較小的動態繩/動力繩(7.8mm至8.5mm)通常用於雙繩系統,這個系統是利用兩條繩子的彈性來保護攀登者,而且一定要兩條並用。 繩子的防水處理非常重要,通常有二種處理方式:矽樹脂處理(silicone-based coating)及含氟合成樹脂處理, 如鐵氟龍(TEFLON)。TENDON動態繩採用TEFLON 的奈米固著技術,使繩索的防水及防沙塵效果達到極高。 購買繩索務必認明有CE及UIAA的認證標誌,CEN是歐洲負責設計及維持設備標準的機構,UIAA(國際山岳聯盟)是制定登山裝備標準的國際權威。繩索製造商必需有合格的製程品質才能獲得CE認證,而繩子必需要能承受一定次數的嚴重墜落,才能獲得UIAA的認可。 ■左圖: TENDON 攀登隊員Marcus Schwaiger 與TENDON動態繩/動力繩(Dynamic ropes) |
TENDON繩索的性能與認證 | ||||||||||||||||||||||||||||||||||||||||||||||||
(注意:並非所有繩品均相同,請查閱各別標記)
|
何時該換繩子...... |
一條繩子的壽命,從一天到5年都有可能,平均是3年。當它被「不可原諒地錯誤使用」時,一天之內就報銷了。 即使不常使用,而且細心照顧,5年之後它也會因自然老化而不能擔當「重」任。 繩子在正常使用下,它的生命歷程大致是這樣子: 新買的時候,它十分容易操作並且柔軟。隨著使用造成的彈性耗損,它會逐漸變硬,代表它已經被充分地使用過了。當你覺得它又「回春」,變得柔軟時,這表示它已經很「疲倦」,很「無力」,該退休了。如果你覺得這樣沒有物盡其用,就把它拿來晾衣服吧!或是編成吊床也可以,總之別拿來爬任何東西就是了。 下面是繩子的「保用期限」參考,最好再根據自己的使用頻率和對它的照顧程度來決定何時換新繩子。 偶爾使用(約一個月2次):4年 每個週末使用:2年 經常使用(一週約2-3次):攀岩者在嘗試新路線,或是某個「難處」老是過不去時,常會發生短距離的墜落,由於這種短墜落對繩子蠻傷的,所以大約半年就要換新繩子。 劇烈墜落:只要發生「一次」墜落係數接近2的情況,這條繩子就該換新。若是某處突然扁掉,特別柔軟,或繩皮破掉繩芯露出,一定要馬上停止使用。 |
保養繩子 |
再好的繩子,若疏於保養,將提早老化而不堪使用。不論是個人私有或社團公家的繩子,都該小心使用,仔細照顧,因為繩子是無法「修理」的。尤其社團的繩子,經常一天內被多人重複使用,卻乏人保養,造成耗損率太高。雖說繩子本來就是要用的,但適當的保養,不但可使它延年益壽,也等於替自己的錢包省一筆花費。 下面是保養要點: 儘量不要將自己的繩子借給他人用,除非你要和他一起爬。也不要借他人的繩子用,因為你對這條繩子的「豐功偉業」可能不瞭解。 每條繩子都該有它的使用記錄。買一本小冊子,從你買下它開始,在每次使用後做簡單扼要的記錄。例如:外觀有無異常,承受多少次墜落,墜落情形如何,是否有被拉過粗糙或尖銳的地形,有無被誰踩到(這在溯溪和冰雪地攀登時特別重要),鉤環,8字環或ATC的表面有無磨損(它們會對繩皮造成損傷),及其他一些你覺得重要的事。這些記錄可以讓你對繩子的狀況更能掌握,也等於是你每次攀岩的點滴。 使用繩子時,儘量不要讓它接觸地面。最好放在一種可以完全攤平的繩袋上,以減少砂石跑進繩子裡的機會。 不論是穿襪子或光腳,都不要踩繩子。踩它會讓一些肉眼不易看見的砂粒鑽進繩子,隨著使用而慢慢地割斷繩皮或繩芯纖維。另外,穿著冰爪時一定要非常小心不要踩到繩子,因為繩子表面看不到傷痕,裡面的尼龍纖維卻可能已經被割斷。 儘量避免將繩子拉過粗糙或尖銳的地形。要做垂降時,最好將繩子和岩角接觸的部份用布或繩套包住。 繩子不可直接穿過bolt,固定點,傘帶,及sling。和這些東西摩擦對繩子很傷。 不要將兩條繩子掛進同一個鉤環,(雙繩例外)因為繩子會互磨。 繩子不要綁在樹上,對繩子和樹都不好。 在潮濕或結冰的地方攀爬,(例如溯溪或冰雪地攀登)應使用防水處理過的繩子。濕的繩子強度減低,耗損也快。 要正確地垂降,不要用電影中的方法。高速下降產生的溫度會破壞繩皮;跳躍式的垂降,則會對固定點和繩子造成非常大且不必要的負荷。如果是團體教學,最好分批垂降,每一批之間至少間隔5分鐘。下攀容易傷到繩子,除非必要,否則應儘量以垂降下岩壁。 每次使用後要檢查繩子。最好的檢查工具就是你的手,它們對繩子上的異常處可以敏感地偵測到?例如某處突然扁下去,和其他地方粗細感覺不同,或某一段特別鬆弛等。鉤環,8字環,ATC,上升器(jumar)這些會直接接觸繩子的器材,也要檢查。它們的表面如果有磨損或不正常的突起,會損壞繩子。 繩子應定期清洗,特別是當它用於溯溪或冰雪地攀登,這類常會弄髒繩子的活動。把繩子放在在浴缸中,用冷水和中性清潔劑(例如象牙肥皂)稍微浸泡一下,之後不斷地攪拌,讓繩子各處都能洗到。特別髒的地方,用軟刷輕輕地刷洗。多換幾次水,確定所有清潔劑都沖掉了,再將它攤開在地上或吊起來,置於陰涼通風處自然乾燥。不能曬太陽,或使用烘乾機,吹風機。 |
關於繩子 |
現在,對於自己要買「什麼樣」的繩子,心中應該有個底了。但,攀岩繩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這裡是關於繩子的「身家調查」報告,幫助你更瞭解它。 攀岩繩的構造 攀岩繩是由「繩芯」和「繩皮」兩部份所構成,德文稱為kernmantle,kern代表繩芯,是主要的受力部份;mantle代表繩皮,用以保護繩芯。 繩芯的原料是尼龍纖維,纖維在經過「熱處理」之後,會變得有彈性並可以伸縮,能吸收更多能量。 把尼龍纖維織成「線」,再將線捻絞成「線股」,幾束線股為一單位,依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搓捲,成為S型或Z型的「子繩」後,將數目相同的S型和Z型子繩互相平行緊靠,成為繩芯,再將之由下往上通過繩皮編織機中央,機器四周會排上不同數目的線軸,緊緊地繞著繩芯編織。攀岩所用的編織繩大致上是依此過程製造出來。 編織機上用的線軸數目多寡,會讓編出來的繩皮大異其趣,也影響繩子操作的特性。線軸數多(48只),軸上的每條線就細,編出的繩皮會較薄且細密,摸起來較光滑,操作較順手,價錢也比較貴。細密的繩皮也提高了繩芯所佔的比重,增加繩子的彈性。 線軸數少(32只),繩皮較厚較耐磨,但繩芯比重減少,彈性也下降。這種繩子一般用作低彈性繩,不適合大部份攀岩活動。 繩子的直徑(diameter) 繩子的直徑是在它一端吊一個10公斤重物時的情況下測得的。所以,不同廠牌的繩子,看起來不一樣粗,卻會同樣標示10mm。 簡單地說,繩子的直徑等於它的強度和重量。在其他變數相同的情況下,越粗的繩子,強度越大越耐用,也越重,增加掛繩的困難。一條11mm的繩子一定比8mm的強度大,但也比它重一倍!不過這種比較是無意義的,要用多粗的繩子,端看個人從事何種型態的攀岩活動。 UIAA,CE和EN’s UIAA的全名是: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ssociations d’Alpinisme,國際山岳組織聯盟。它是國際間公認有權威能為攀岩器材訂立標準的組織。 UIAA標示的意思是:這項產品通過UIAA規定的測試,並達到UIAA所訂的標準。 CE則是比UIAA更常見的標示,因為它的範圍不限於攀岩器材。CE表示:本產品適合於依照它所設計的用途使用。(This product is fit for its intended use.) 攀登器材在CE中被歸類為:設計複雜的個人保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of complex design) 簡稱ppe。CE規定:所有的ppe必須能夠提供充分的保護,讓使用者免於可能致命的風險;必須能夠容易且舒適的穿戴,而且要能和搭配使用的其他ppe相容。 除了UIAA和CE之外,目前有一套更新的「歐洲標準」--European Norms??簡稱EN’s,正逐漸為世界許多國家接受,做為產品適用性的指標。在攀岩器材方面,EN’s的大部份標準雖然根據UIAA,但界定更嚴格也更新近。對於攀岩繩應如何構造,及在控制條件的情況下,繩子應達到如何的表現水準,EN’s都做了額外的要求。 下面是UIAA和EN’s對彈性繩所訂的標準: (專有名詞後面會接著說明)
Leader墜落時,因為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會產生墜落動能。墜落距離越長,動能越大。當墜落被確保者停住時(在這之前,繩子還沒受力),墜落動能必須轉變成另一種形式釋放(因為攀岩者已經不再往下掉了),就是繩子的位能。此時,繩子會伸長(其實是繩芯的尼龍纖維部份伸長),將動能吸收掉大部份,避免攀岩者直接承受全部力量。至於繩子無法吸收的部份,就稱為「衝擊力」,它會傳遞到墜落的攀岩者、確保者、最後的固定點、和吊帶上。 一條低衝擊力的繩子,表示它能吸收更多墜落動能,讓攀岩者和器材所受的衝擊力減少,也使確保者可以花較少的力氣去停止這個墜落。 新繩子上所標示的「最大衝擊力」,是它在做UIAA測試時,承受第一次墜落係數2的墜落所測得的值。由於重複的墜落,會使繩子逐漸失去彈性,吸收的墜落動能減少,因此衝擊力會隨著增加。每發生一次先鋒墜落,最好休息5分鐘,讓繩芯有恢復的時間,免得繩子「夭壽」。 當繩子完全失去彈性之後,內部的尼龍纖維會被因墜落而產生的熱能所破壞,直到某一次墜落使它斷裂為止。(但繩子表面不一定看得出來) 建議爬先鋒的人,輪流使用繩子的兩端,以及8字結,它比較能吸收墜落的力量,也比稱人結不易鬆開。 靜態延伸量(static elongation) 指測量一條繩子在負荷80公斤重,靜止狀態時的伸長量。靜態延伸量低的繩子(5%以下),表示彈性較小,適合人工攀登,(指需靠繩子和其他器材來承受攀岩者體重,而做上升,橫渡,下降的一種攀岩類型。溯溪因為常用到上升器和自攀器等工具,也可視為其中一種)不適合大部份的攀岩活動。 延伸量高的繩子(6%--8%),表示彈性較大,能吸收較多墜落動能。 「理想的」攀岩繩應具備「低衝擊力」和「較低彈性」兩個條件。低衝擊力可以吸收較多的墜落動能;低彈性則避免墜落石繩子伸得太長,讓leader有撞上石頭或地面的危險。但實際上,這一點並無法實現,因為要求衝擊力低,繩子勢必得伸得較長。所以在選購時,只能儘量找比較接近理想狀況的繩子,例如,兩條繩子靜態伸長量都大約6%--7%,則選最大衝擊力較高的。 墜落係數(fall factor) 你會如何描述一次先鋒墜落的「程度」? 有人會說:「哇!好長的墜落!」 也有人說:「沒感覺嘛!一下子就被停住了。」這位仁兄似乎嫌不過癮,覺得替他確保的人太盡職了。 有時候,還會聽到:「哇!好痛!」這可能是因為穿了不適當的吊帶,或撞上什麼東西了。 如果情況是:「嗯…啊…喔…哇…」,這就不太妙了。 這些都是主觀感覺的描述,墜落係數則提供一個客觀的數字,來表示先鋒墜落時,繩子和其他器材所受力量的劇烈程度。 雖然我們直覺上會認為,長距離的墜落會比短距離的嚴重,但並非總是如此。長墜落可能對頭殼比較不好(例如撞上岩壁,或暈眩一陣),但不一定會對繩子造成太大的損害。決定一個墜落嚴不嚴重的重點在於: 你有多長的繩子可以承受這個墜落? 也就是墜落的你,和確保者之間繩子的長度是多少。和確保者之間的繩子越長,就有越多的繩子可以吸收這些動能。一般來說,當你爬得越高而墜落,會比在剛起攀不久就墜落來的安全。因為不會掉到地面,而且和確保者之間有較長的繩子,墜落係數較小。(當然,固定點一定得架好) 墜落係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墜落係數:F = leader墜落的距離 ∕leader和確保者之間繩子的長度 下面是墜落實例說明: # F < 1時 星期天,何寶榮和黎耀輝來到龍洞。天空有細細的雲在飄浮,海面上浪花微微,陽光清澈溫煦地照著岩壁。兩人打算爬大禮堂的一條長路線。第一個pitch,何寶榮先鋒,黎耀輝確保。何寶榮熟練地放固定點,掛繩,上攀。攀到25公尺處,他用friend架了一個固定點。再上攀5公尺後,因為把手點沒抓好墜落了。圖示如下: 墜落前 墜落後 F = AA’/ AB = 10 / 25 = 0.4 何寶榮啐了一聲,繼續攀。到了一個小岩階,他把自己固定在兩個打好的bolt上,然後確保黎耀輝上來。#F = 1時 第一個pitch結束,稍做休息後,換黎耀輝先鋒。這一段把手點不多,而且外傾,黎耀輝辛苦地上攀2.5公尺,架了第一個固定點。再上攀2. 5公尺,正要架第二個固定點時,因為手沒力而墜落。圖示如下: 墜落前 墜落後 F = AA’/ AB = 5 / 5 = 1 F = 1 的墜落常發生在第一個固定點架好之後。理論上,黎耀輝會墜落到和何寶榮同高度,實際上因為繩子摩擦力及空氣阻力的關係,這並不太可能發生。#F = 2 時 黎耀輝有點洩氣,何寶榮說:「我們不如重新開始吧!」兩人互相鼓勵一番後,黎耀輝把先前架的固定點拆掉,因為他覺得不夠好。這次他選擇稍微偏右邊,努力地上攀到2公尺處,為了抓一個很小的把手點,手指不小心拉傷,一陣劇痛下他把手鬆了,再度墜落。圖示如下: 墜落前 墜落後 F = AA’/ AB = 4 / 2 = 2 黎耀輝重重地摔到岩階上,半天沒有聲音。何寶榮過去搖搖他,說:「喂,梁耀輝……」梁耀輝緩緩地吐出一句:「抱歉……不能…和你重新開始了。」F = 2的墜落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因為leader等於是無確保墜落。雖然實際上發生的機會很小,但是,不管爬多簡單的路線,leader都應越早把第一個固定點先架好(除非你是要solo)。有人會使用一種長桿狀的掛繩器材,先把繩子掛進上面的固定點再起攀。雖然有點「偷吃步」,畢竟命比較重要。 如果你要爬繩隊,請儘量避免讓不熟識的人或新手替你確保。而繩子只要發生過「一次」F = 2的墜落,就絕對不能再使用了。 承受UIAA墜落的次數(number of UIAA falls) 既然F=2代表最劇烈的墜落,在買繩子時就要知道它能承受多少次這樣的墜落。UIAA的測試方法是:將一條2.5公尺的繩子綁上80公斤的重物(單繩80公斤,半繩55公斤),繫於墜落模擬機上,讓繩子承受F=2的墜落,每次墜落間隔5分鐘,直到繩子斷裂為止。 UIAA規定,繩子必須要能承受至少5次的墜落。你或許懷疑這個數字未免太少,但實際上我們攀岩時,發生這麼嚴重的墜落機會很小,加上墜落時,leader身上的繩結會被扯緊,吊帶及固定點上的sling會延伸,這些都能減少墜落的劇烈程度。因此繩子在正常使用下,絕對可以承受比標示上更多次的墜落(F < 2)。 繩皮滑動量(sheath slippage) 由於繩皮並非黏在繩芯上,所以會隨使用而和繩芯之間發生位移,因為繩芯有彈性,繩皮卻無。久而久之,便可看到白色的………繩芯啦!另外,當繩子濕掉或被垂降很多次之後,繩皮更容易滑動。因此,要選滑動量低的繩子,免得繩子太容易「金蟬脫殼」。UIAA測試時,會將一段2公尺的繩子拉過測試機,機器會使繩子不能順利通過,用力拉扯5次之後,測量繩皮和繩芯之間的位移。UIAA規定位移量必須少於40釐米。滑動量太大的繩子會影響它的操作和壽命。 |
如何選購繩子 | ||||||||||||||||||||||||||||||||||||||||||||||||||||||||||||||||||||||||||||||||||||||||||||||||||
你無法買到「最好的」,但可以買到「最適合」的攀登繩或登山繩。 因為所謂「最好的」攀登繩/登山繩,是不存在的。 買繩子的第一件事,不是去看繩子,而是問自己:「我打算如何用它?」 是用在龍洞,大砲岩,熱海,麗陽等天然岩場? 或是用在人工岩牆? 或是用來溯溪,冰雪攀登? 你爬的路線大部份是top-rope? 還是已經打好bolt的sport climbing路線? 或是要自己放固定點的traditional climbing路線? 瞭解自己的攀岩型態和需求,再選擇「最適合」你的繩子,不但確保你的安全,也確保你的錢包。因為一條攀岩繩的價格 至少3-4000元,而且也有「保存期限」,即使不用,它也會自然老化。 瞭解自己的需要之後,根據下面的選購指南,來幫助你找到和你最「速配」的繩子。
是目前台灣攀岩活動中,最常被使用的繩子。直徑9.8mm-11mm,在繩尾有一個標示貼布,上面用「¬ 」表示它可以單獨使用。 單繩又可再細分為兩類: 9.8mm-10mm 主要用在比較困難,但不會曲折得太厲害的sport climbing,free climbing路線。因為重量較輕,比較容易掛繩或穿過某些器材上的開孔。 10.5mm-11mm 適合難度不高的free climbing,全部的sport climbing路線,和團體教學。因為它「粗勇耐用」,而且較粗的繩子在確保和垂降時比較容易握住。 不過一條11mm,50公尺的繩子,會比一條10mm,50公尺的繩子重上15%-30%。可能你想像不出一條11mm,50公尺的繩子有多「大」,但若告訴你它1公尺重78公克,就清楚多了。它大約是3.9公斤,和一頂四人帳差不多。 半繩(half rope) 指直徑9mm的繩子,繩尾貼布會以「1/2」表示需兩條同時使用。適合難度高,有長距離橫渡或曲折多的路線。兩條繩子有各自的固定點,等於兩個不同的系統,連接在一個先鋒和一個(或兩個)確保者身上。半繩的使用技巧較複雜且麻煩,尤其對單一個確保者來說,因為他必須分別操作兩條繩子。好處是,leader要在一個困難處掛繩時,如果他墜落了,因為另一條是收緊的,可以減少墜落距離;在橫渡路線上,則可以將second墜落的擺盪程度減少;垂降時則有兩條繩子可用。 在台灣,半繩適合溯溪和冰攀用,當路線筆直時,兩條繩子可掛進同一個固定點,當路線需要橫渡或左右不定時,則兩條繩子分別掛進各自的固定點,平行不相交(左繩掛左邊,右繩掛右邊)。萬一其中一條被落石或冰斧弄斷,還有另一條可用。 買半繩時一定要記得,必須選兩條同廠牌,同型號,同樣直徑,同樣長度的繩子,唯一可以且最好不同的是顏色。不同廠牌或型號的繩子一起使用,會因彈性及其他特性的差異,造成其中一條特別容易損耗,增加危險。 雙繩(twin rope) 將兩條較細的繩子(直徑8mm-8.8mm)當成一條單繩使用,兩條繩子掛進同樣的固定點。 確保者必須操作兩條繩子,因為是同時操作,不像半繩那樣麻煩。雙繩能比單繩吸收更多的墜落力量,及承受較多次的墜落;而且重量輕,掛繩較方便。即使其中一條繩子被岩角割斷,還有另一條可以拉住攀岩者,但不是繼續爬,是讓確保者將他垂降下來。 另外,當登山路線上可能遇到長距離的危險地形,需要用繩子時,一條8mm-8.8mm的繩子會蠻適合的。目前台灣市場上8mm繩有售,8.5mm繩為45公尺整捆出售。 雙繩的選購注意事項和半繩相同。
「防水處理」當然不是是宣傳花招,而是有其必要性,尤其對溯溪和冰雪地活動來說。 當一條繩子吸飽水分之後,除了變重,彈性也會變差,吸收墜落力量的能力因此降低。若是在冬天寒冷的情況下,它還容易凍住,變得像電纜線一樣僵硬難以操作。防水處理過的繩子,能有效地減少繩子吸水的速度,提高使用的安全及方便性。而且,繩子表面會較光滑,較不易被粗糙岩面刮傷,操作也順手,但表面的防水劑會隨使用而逐漸失效。另外,繩皮鬆緊度對繩子抗水性優劣的影響,不下於是否有做防水處理,編織太鬆或因使用而變鬆的繩皮,抗水效果自然打折扣。 如果你只打算做「乾式」的攀岩,就不用多花這個錢買防水繩。 下面的表可以幫助瞭解:什麼樣的攀登繩/登山繩符合你的需要:
你無法買到「最好的」,但可以買到「最適合」的繩子。
|
如何保養你的愛繩 | ||||||||||
(摘譯自Rock & Ice雜誌99期 ) 新的繩子通常由機器纏成40圈左右,建議您用雙手滾圓圈的方法將新繩解開。 攀登前先順繩一次:繩子發生糾纏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操作繩索方式不正確所致,例如:下降或確保方式不當。攀登前從頭到尾順繩一次,並且維持正確的操作方式是必要的。 避免繩子打結的收繩法 盤坐在地,然後將繩子纏在兩膝之間,這種方法最能夠防止繩子糾纏。或是用盤繩法收繩再裝進繩袋更好。如果情況不便用盤繩法來收繩時,不妨用蝴蝶式收繩法來收繩,以避免繩子打結(如下圖): 避免繩子磨擦岩角或尖銳的硬物
以動態確保來降低墜落衝擊力:降低墜落衝擊力的目的,不僅保護繩索,也保護攀登者。動態確保是指確保者機動調整站立的位置,尤其是在先鋒攀登的時候,當先鋒墜落那一剎那,確保者緊急向後退以減少墜落距離(因此,確保者的專心與否非常重要),然後再順著墜落的力道向前進以減少墜落衝擊力。 時常交換主繩的使用端 遇到比較大的墜落後就應該交換繩的另一端使用,讓繩子有充足的時間恢復。繩子的兩端是最容易磨損的段落,當兩端磨損嚴重時就應該剪掉。 時常測量繩長:通常繩子出廠時都會比標示的長度還長一些,繩子通常會愈用愈短,常測量它的長度可避免使用時繩長不足。 保持清潔:用繩袋保存繩子,避免直接放在地上,清洗時可在浴缸裡用清水及手洗,避免用洗潔精。洗好後陰乾,不要曬太陽。 繩子的使用年限 如果你是每天做先鋒攀登,最好一季就換一條繩子,如果是每週使用一次,常常先鋒墜落的話,繩子使用兩年後就該換了。超過四年以上的繩子,即使外表還不錯,僅能夠做一些簡單的訓練,超過七年以上的繩子就只能用來裝飾品了。
|
欢迎光临 老陕攀登 (http://www.lspandeng.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