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攀登
标题: 传统攀登从现在开始[ZT] [打印本页]
作者: 老雷 时间: 2009-1-19 14:15
标题: 传统攀登从现在开始[ZT]
作者:何川 策划、执行:戴琛 文章来源:《山野》--登山者网
轮回
在我第一次知道Trad攀登这回事的半年后,我确立了我攀岩的理想目标—去发现岩壁,自由地攀登,爬上去,然后走人,就像是旅行。这必将成为我的攀岩方式!安全,迅捷,就像突击队员,没有腐败,没有观众,只有攀登。 从初识到积极尝试 2003年6月21日我第一次在白河Trad,爬位于Cool Day的“Andes Crack”,那一次我跟在王茁后面收塞子;找缝放塞子。7月,我在王茁的指导下Trad爬了“小儿童”,“Andes Crack”。从那开始我对机械塞、Nuts、六角的使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王茁把我领进了Trad攀登的大门,他是我攀登的领路人!在我Trad的第一年里,我一直使用他的器材,获得器材的同时,也得到了最直接的指导。 之后,我又自主爬了“风之坠”和“狂想之旅”两条线,我在“狂想之旅”底下做了机械塞冲坠试验,从此对自己、对Trad保护点有了最基本的信心。后来,又尝试了Cool Day的“够酷”下半段,老岩场的“肉塞”。 宝贵经验的获得 2003年10月我去昆明攀岩,和mh爬了西山龙门的“Friendship”,爬第六段时发生的两次大的冲坠,以及后来深夜的下降都给了我难得的体验,幸运的是没有出意外。这次我从mh处学到很多,如同后来与裂缝说起的:“他就是一个知识库,同时还具备完善的应用与对话。”这次攀登意义重大,我幸运的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宝贵的经验,也让我明白攀岩是很安全的,小心谨慎更是必须的,从那以后我爬Trad就比Sport低了2个数字。 体验Trad精神 转眼到了2004年,这一年的一大发现是“沙坨子”,我最喜欢那里一条叫“Kill me”的裂缝,从涨指逐渐过渡到涨拳,15度左右的Overhang,我来回搞了好几周,都没能完攀,从这以后我喜欢上裂缝。 2004年5月我在郭亮攀岩。“Y”缝让我体会到爬好Aid的重要性,在那Y的分叉下面二十多米的线路上我“苦战”了4个多小时,把nuts-key都磨尖了;临走前一天我在一条较难的线路上,才十来米小臂就Pumping了好几次,只好Aid,最后使用石头Nuts下降(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使用)。郭亮的砂岩温而坚固,色泽红润,爬起来很享受。
北京的白河峡谷处处都能寻到漂亮裂缝的踪迹。 回到北京后,我开始四处找Trad线路,在蜜蜂峡谷我和裂缝、王大一起爬了一条;和 mh、雷媛、裂缝一起在枣桩峡谷,又爬了练习涨手和涨拳的缝——“枣桩”。后来在云蒙峡,我又发现了好多裂缝,我和KV一组选了一条简单缝起步,裂缝和老爱一组选了一条夹角缝起步,一起爬到线路上的一个平台会合。那条线的岩石很粗糙,但手感好,开始是涨手仰角缝,后面是夹角里的指缝结合手缝,有十米高…… 那天晚上下着小雨,我躺在床上想:爬Trad时我迟疑很久不敢出手,这和运动攀的感觉差得很远,没有绝对把握就不出手,永不冲坠是Trad的底线。 2004年7月17日,我和老爱、猴子甲到Cool Day爬了“大眉毛”,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Aid。第一段:一条细细的断续的缝左斜向上延伸到一平台,18米,A1;第二段是一条夹角宽缝,向上后也向左上延伸;第三段就是横着向左的夹角宽缝。其实就是石头山上的一块大石板缺了左下角,线路就是沿着剩下的夹角爬上去。 “大眉毛”起步的缝很破碎,岩石风化十分严重,我用锤子砸出了一个坑,放了3号Camalot,爬了4米后,发现缝里嵌着一块平均十公分厚的夹石,两边的岩壁成120度,正好夹住它,夹石很好的贴在岩壁里侧有一些缝隙,但我没敢用。外侧与石壁形成小缝,破碎加上风化,使得这一段很难放置保护,我放了 Offset,挂好菊绳坐了上去,没事,然后挂上绳梯,站起,噗的一声,我反应过来已经停了,好在下面两个Nuts加一个Camalot都没事,冲坠也很小。可还得上呀,我重新放了保护,又上了2米,缝还是那样令人不爽,我坐在保护点上心里七上八下地犹豫是不是还要继续,“嘭!”又拔出来了,这次冲坠稍大,最底下一个Camalot蹦出来正好砸到老爱的手,他忍住了。现在只有通过自嘲来缓解尴尬,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攀登,如何面对冲坠到地的可能,也许这就是Aid的魅力。 (下面这段文字的图片找不到)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在四小时后放弃后面的攀登。回到德来家我发现了很多问题:猴子甲背着的Gear-sling以及安全带都湿透了;很多塞子都极难取;猴子甲起步后坐在第一个保护点上,结果塞子掉了,他直接掉在地上,好在土地软;从起步到落地,我们整整折腾了7小时;该换安全带了,我的腰上腿上可见片片紫红。 第二天,我在沙坨子选了一条20米长的仰角缝,准备Free,但在我放了三个塞子后,发现太难,于是改为Aid与Free结合。从Aid 到Free会让人的恐惧加倍,但那是绝对刺激的感觉。我迎着向上吹的风清理着线路,沙土钻满了我的全身……我在线路结束的地方放了两个机械塞,并做好锚点下降。降下来后我又热又累又脏,全然不顾昏黄的河水,跳下河洗了个够。洗完澡后我再次尝试Free,还是觉得刚才我无法继续下去的那个难点比较尖锐,于是在跳过难点后,我完成了这条仰角缝。这条线路非常棒,有点老岩场“小裂缝”的感觉,但在线路形态上要更丰富一些,线路长12米,难度5.12a。 十天后我和陈晖来到沙坨子,爬一条长且难的缝,陈晖很快就完成了,他在Aid和Free之间转换自如,似乎从来不想冲坠了会怎样,他也很少冲坠。 后来我还爬了蜜蜂峡谷里的“30和60”及 Beginner峡谷里许多无名的线路。 我攀爬这两年受益于前辈的指教,他们带我迈出了最艰难的前几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多看资料,理论指导实践;多讨论,互相取长补短。 在线路难度大时,我不得不在一小段中放置多个塞子。 突破2个难度数字 2004年8月,我和猴子甲在Cool Day爬“够酷”。时近中午,他很快、很顺利地爬完了第一段,我却在爬第二段出屋檐的难点处折腾了足足一个半小时,上上下下7、8趟,就在想放弃时,居然过去了。我经历了漫长痛苦的煎熬才通过了接下来的6米,这时,我的右手已经涨得麻木,左脚站得抽筋,左手累得抽不动绳,右脚在光光的岩壁上闲得无聊。这绝对是我的极限。 在2004年底,我完攀了难度为5.11b/c的“一点通”;2005年,尝试大眉毛的第二段,5.11b;2006年,尝试了小眉毛,5.12a。在保护很好的时候,我终于不再因为难度而不敢出手了,可以做到run out一小段。 要时刻保持警惕 2005年,鼓动美国友人Thad爬“一点通”,因为使用的绳子与保护器的组合不当,没能阻止冲坠,我和他的手由于抓绳制动而严重烧伤,最后他停在了我的头顶。这件事就像悬在我头顶的利剑,让我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被虚荣和满足占领大脑,危险就会回来。以后每当遇到选择的时候,我会选择保守,也不因惧怕那些琐碎的细节而偷懒享受驾驭传统攀登的感觉。 2005年和2006年,我基本没有爬过运动攀线路,只在白河、郭亮爬了20多条难度各异Trad线路。与在昆明西山那年比,这时的我多了判断和思考,并在岩壁上能够根据各种环境因素做出相应判断。 看到终极目标的影子 2006年8月我和裂缝同学一起来到河南新乡南坪,这一次我们爬了一条120米的线路,Aid与Trad并用,在我看来原是遥不可及的线路最后竟然拿下了,这重新燃起我对终极目标的期望,更期待着下一次攀登旅行的开始。 编者:以本文为引,我们慢慢拉开了2007年山野教室的连载序幕,无论是去年关于Sport的“7C不是梦”还是今年关于Trad的“传统攀登从现在开始”,意都在于能让大家对攀岩这项运动从了解到认识,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在山岩之间中找寻自己的乐趣,做一个快乐的攀登者
作者: 老雷 时间: 2009-1-19 14:17
传统攀登从现在开始(二)——技术装备传统攀
装备
如果一种活动能够让一个人狂热地投入,那么它一定有很多吸引人的内容;如果一种活动能够让一个人长期地热爱下去,那么它一定能不断带来新内容;如果一种活动能够让一个人垂爱终生并融入生活,那么它一定拥有致命的吸引力和平淡的本质;本文介绍的传统/Aid攀登装备属于第一条,对我来说有很多吸引人的内容,很容易让人变得狂热。 对传统/Aid攀登装备中的保护器材进行分类,可分为:标准类,非标准类。标准类有Active protection和Passive protection。 标准类 Active protection Active protection以机械塞为主。在我最初的印象中机械塞属于天才的发明,靠两对凸轮顶住岩壁,在拉力的作用下产生巨大摩擦力,抵消拉力,从而保持位置不变,起到保护点的作用。而只需要收缩凸轮,即可轻松取回,太完美了!一个伟大的发明,让人每次使用机械塞时都忍不住佩服一番。
让我们试着对机械塞进行受力分析,凸轮的轮廓曲线是对数螺线(logarithmic spiral),轮廓线上任一点和转动中心连线与此点的法线夹角a是常数,有的凸轮a等于11度,可以计算出拉力F和压力S的关系为: S=F/2gsin11°=2.62×F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计算出凸轮和岩壁之间的最低摩擦系数为tg11°=0.19,也可以计算出接触面积上需要承受的压强以判断岩石的强度是否足够;这些计算从理论上让我们拥有信心,也可以从理论上指导我们如何安全地设置保护点,这将在以后的几期详细讨论。
BD岩塞
BD机械塞 各厂家机械塞有:Black Diamond的C4/C3/Camalots、Wild Country的Tech Friends/Forged Friends/Zeros/Offset、CCH-Colorado Custom Hardware的Aliens/Hybrid、DMM的4CU’s/TCU’s、Trango的FlexCam/MaxCam/3CU、 Metolius的Power Cam/Range Finder/Fat Cam/3CU、Cassin的Cancam、Clog Cams、Rockempire的Flexcams/Comet Cams/Robot Cams/Pulsar cams、HB Climbing Wales的Flexi-Fix Cam/Quadcams、Camp的Flex cams、Omega Pacific的Link cams、Kong 的Slit fit cams。以上品牌中的大多数在国内已经有人使用。 结构上有单轴、双轴机械塞;对称、非对称(Offset/Hybrid)凸轮机械塞;4凸轮、3凸轮机械塞;双杆、单杆的机械塞;硬杆、软杆机械塞。其凸轮材料为铝,比如7075等航空系列铝材;连杆一般使用钢缆。机械塞现今已有30年的历史,现在的各种机械塞虽然结构形状不尽相同,但都是相同的原理。 那如何选择机械塞呢? 一、口碑:这是对机械塞全面评价后的打分。二、试用手感:手感好的机械塞在整个收缩范围内用力轻柔并且均匀。三、各种参数分析:重量轻,范围大肯定是好的。 如下表所示为常见机械塞的数据,范围指机械塞扩展和收缩时的尺寸范围,中心大小是范围的中间尺寸大小,范围重量比是尺寸范围值除以重量的比值。
范 围 单位:mm | |
名称 | Tech Fri (W C) | Flexifix (HB) | Camalots (B.D) | Flex cam (Rock Empire) | C3+C4 (BD) | BIG BRO (Trango) | Aliens (CCH) | TCU (Metolius) | MaxCam (Trango) | |
Size | | | | | | | |
0 | | | | | 7.8-12.2 | | | | | |
0 | | | | | 9-13.7 | | | 8.5-14 | | |
0 | 13-19 | 13-19 | | | 10.2-15.8 | | | | | |
0.1 | | | 8.6-13.7 | | 12.0-18.8 | | | | | |
0.2 | | | 10.4-16.5 | | 14.2-22.6 | | | | | |
0.25 | | | | 12--16 | | | | | | |
0.3 | | | 13-22 | | 14-23 | | 8--14 | | | |
0.4 | | | 15.5-26.7 | | 16-27 | | 10-17.9 | | | |
0.5 | 17-24 | 15-23 | 20-33 | 14-20 | 20-34 | 69-86 | 13-22 | | 18-36 | |
0.75 | | | 25.4-40.6 | 17-24 | 24-41 | | 16-27 | | 20-41 | |
1 | 19-29 | 20-30 | 30-51 | 20-29 | 30-52 | 81-109 | 19-30 | 12.5-19.5 | 25-51 | |
1.25 | 21-33 | | | | | | 20-34 | | | |
1.5 | 23-35 | 24-36 | | | | | 26-41 | | | |
1.75 | 25-41 | | | | | | | | | |
2 | 29-44 | 29-45 | 37-64 | 27-41 | 37-65 | 101-145 | 30-50 | 15.5-25.5 | 33-66 | |
2.5 | 33-55 | 35-55 | | | | | 36-58 | | | |
3 | 43-66 | 45-69 | 51-86 | 35-53 | 51-88 | 135-203 | | 18.5-29 | 43-86 | |
3.5 | 51-82 | | 61-104 | | | | | | | |
4 | 64-100 | 58-91 | 74-124 | 48-69 | 66-115 | 191-305 | | 23.5-35.5 | | |
5 | 84-138 | 84-125 | 89-147 | 61-90 | 85-149 | 287-467 | | | | |
6 | 118-194 | 100-168 | 107-178 | | 114-195 | | | | | |
[NextPage] | |
中心大小.范围重量比 | | | | | | | | | | |
名称 | Tech Fri (W C) | Flexifix (HB) | Camalots (B.D) | Flex cam (Rock Empire) | C3+C4 (BD) | BIG BRO (Trango) | Aliens (CCH) | TCU (Metolius) | MaxCam (Trango) | |
Size | | | | | | | |
0 | | | | | 10.08 | | | | | |
0 | | | | | 11.082 | | | 11.134 | | |
0 | 16.076 | 16.066 | | | 13.095 | | | 12.128 | | |
0.1 | | | 11.08 | | 15.11 | | | | | |
0.2 | | | 13.086 | | 18.127 | | | | | |
0.25 | | | | 14.067 | | | | | | |
0.3 | | | 17.117 | | 18.127 | | 11.094 | | | |
0.4 | | | 21.117 | | 21.134 | | 13.116 | | | |
0.5 | 20.082 | 19.083 | 26.113 | 17.092 | 27.144 | 77.128 | 17.129 | | 27.164 | |
0.75 | | | 33.111 | 20.103 | 32.147 | | 21.141 | | 30.168 | |
1 | 24.105 | 25.091 | 40.139 | 24.092 | 41.164 | 95.159 | 24.134 | 16.14 | 38.179 | |
1.25 | 27.122 | | | | | | 27.171 | | | |
1.5 | 29.122 | 30.103 | | | | | 33.125 | | | |
1.75 | 33.15 | | | | | | | | | |
2 | 36.135 | 37.12 | 50.147 | 34.127 | 51.177 | 123.216 | 40.161 | 20.175 | 49.195 | |
2.5 | 44.18 | 45.134 | | | | | 47.162 | | | |
3 | 54.148 | 57.142 | 68.146 | 44.122 | 69.184 | 169.258 | | 23.178 | 64.195 | |
3.5 | 66.174 | | 82.14 | | | | | | | |
4 | 82.166 | 74.14 | 99.143 | 58.117 | 90.176 | 248.327 | | 29.176 | | |
5 | 111.155 | 104.124 | 118.135 | 75.133 | 117.168 | 377.311 | | | | |
6 | 156.143 | 134.15 | 142.131 | | 154.145 | | | | | |
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表格结合自身需要进行机械塞的选配:相同大小的选范围重量比大的。 依笔者的经验,中号机械塞首选C4 0.3#-3#,小号机械塞首选Aliens 0.3#-1#,大号机械塞首选Tech Friends 4#-6#。 Trango的Big Bro设计为在Offwidth地形使用,具有较大的尺寸。 Passive protection Passive protection包括:Nuts、Hex(六角)、Tricam(摆头塞)、岩钉等。其头部多为铝材制成,并且有结构上减重设计,采用有钢缆或者扁带连接,头部也有用尼龙制造的。 Passive protection的选择不算复杂,因为其结构简单,不同厂家的产品使用时差异较小。 src=UploadFiles/2007829145859608.jpg 各种传统攀登的装备 各厂家的Nuts有:Black Diamond的 stopper/microstopper、Wild Country的Rocks nuts/Superlight Rocks、DMM的Walnut/Peenut、Trango的Brassies/Nutz、Mitolius的Astro nut/Curve nut/Free nut、Cassin的Blends、Rockempire的Brass nuts/Aluminum nuts、Kong的Chocks、HB Climbing Wales的Curves/Offset nuts、Camp的Pronuts/Speedy/Ball nuts、Omega Pacific的Scallop nuts。 和Active protection相比,Passive protection放置难度大、适用地形少、受力方向少、尺寸小、取回难度大,但它们重量轻、放置得当很可靠,因此深受Climber们的喜爱。尤其是 Nuts,在局部小裂缝等地形中很实用,但一般要配合Nuts key使用。 上面提到的保护器材中:Nuts的尺寸大小范围从3mm的DMM Walnuts到35mm的BD stopper 13#;六角尺寸从15mm到90mm;Tricam尺寸从25mm到140mm;机械塞从Wild Country Zero 1#6.5mm到Wild Country Tech Friends6# 156mm;Big Bro从77mm到377mm。基本覆盖了所有能Free攀爬的地形。笔者经常用到的就只有机械塞和Nuts,这两种器材适用地形范围广,保护可靠,其组合完全能够满足传统攀登的需求。 src=UploadFiles/2007829145925666.jpg BD六角塞 我们也时常遇到一些具有更细缝隙的地形,那我们需要岩钉(Piton),岩钉作为保护器材经常在Aid攀登中使用。BD的Piton有Angles/Bugaboos/Knifeblades/Lost Arrows/RURP;Metolies和Camp都有一系列的岩钉。 非标准类 爱好者根据地形需要而制作的各种Aid器材,这样的器材仅仅用来借力,而非保护。包括Copper head、石头Nuts、螺母、水管接头、木头Nuts、绳结Nuts等。 其实,攀登时你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很好的天然保护点,如树,石柱,石桥等。 传统、Aid攀登中需要使用的其它装备器材将在后面几期的内容中陆续介绍。 目前传统、Aid攀登在国内有较高的门槛,需要对整个保护系统和环境进行学习了解,相对来讲不可控制或不可知因素较多,以至许多初学者敬而远之。认真地对待传统攀登有利于我们的安全,当我们熟悉了这些装备器材,熟悉了我们的保护系统,在前辈们的指导下,逐步开始Trad、Aid攀登,进而积累经验,认识攀登环境,融入垂直的世界,从而获得自由的攀登!
[ 本帖最后由 老雷 于 2009-1-19 14:28 编辑 ]
作者: 老雷 时间: 2009-1-19 14:29
(三)——传统攀登的历史
传统攀登是指攀登人不借助器材只用肢体攀爬,而且自己边攀登,边放置器材保护自己的攀登方式。这个概念说久远也久远,大概从人类一开始攀登时就是传统攀登了,但现在攀登运动中的传统攀登的历史实际并不久远,是很近代才明确独立出来的一种攀登方式。 最早的攀登运动,什么能用就用什么 开始出现攀登运动的时候,大概是1492年,在法国查里八世命令下,de Beaupré少校首次使用绳子、梯子、钩子攀登了针尖峰(Mont Aiguille)开始,人们在名誉和安全驱使下使用任何能抓得到的办法进行攀登,不要说打在岩石上的岩钉、留在线路上的固定绳,就是梯子、凿子也都毫不犹豫用上去。20世纪世界大战中,什么能用就用什么的登山法被意大利大规模地用到了极点,他们在山中用铁钎埋进山岩,修起了像爬烟囱的梯子那样几百米几千米长的“铁路”,使士兵可以快速攀越陡峭的岩壁。 但“什么能用就用什么”的攀登方法很早就出问题,那就是它把攀登变得太容易了。因为器械和固定装置的使用能让老弱病残都爬上艰难的山峰,无论是自愉自乐的爱好者还是心向高远的运动员们都发现,一但失去对攀登人的挑战性,攀登这项运动就没有意思,更没有意义了。 在20世纪初,工业革命已经让汽车遍地、飞机上天,在人类借助器械成功降伏自然力量的同时,攀登最发达的欧洲,人们却逐渐发展成型了限制器械使用的攀登运动准则。 较早的传统攀登,攀登者都是腰系麻绳、脚穿笨重的登山靴进行的。
在德国东部的Elbsandsteinge-birge,一个和中国张家界很相像的地方,那有大量的砂岩石柱,构成石柱的岩壁也几乎是垂直的。20世纪初,攀登者的“攀岩鞋”是登山靴,腰里系着麻绳,攀爬在离地一百多米没有歇脚平台、没有退路的裂缝里,那时5.9已经接近高手们的极限,但比今天攀岩更需要勇气。更大的问题是那里砂岩质地较软,普通的岩钉不能使用,只有在石头里打很深的洞,装入铁杆,然后在铁杆末端安上一个铁环作为保护。由于安装困难,攀登者只有在自己能力的极限情况下不得已才安置保护,以至于一条路线上经常要无保护攀登很远才遇到这样的保护机会,实际上经常只有在保护站才有这样的铁环,因为没有人能用其他方法到达石柱顶端,站在石柱顶的特权和光荣只属于真正付出努力的攀登者。正是在这种严酷攀登的锤炼中,那里攀岩运动的教父级人物 Rudolf Fehrmann对传统攀登的准则作出了最清晰的阐述:为了保护整个地区的攀岩运动不被糟蹋,必须严格禁止借助人工器械帮助攀登,这个规矩一旦有一点打破,那后果就是人们会必然得寸进尺地使用器械,整个地区石柱攀登就会丧失其自然的美丽和挑战性。没有“一刀切”的准则,最后肯定连用梯子上去也成了无可厚非。Fehrmann的话并不是他的发明,他的看法是攀岩运动高度发展后攀登者群体的选择。 攀登这么简单,那还有什么意思 现代传统攀登除了规定禁止用任何人工器械承载攀登者体重(简单说不能用手拽用脚踩人工装置),而且还规定了如何保护脱落的攀登人。历史上,登山中常用的保护方法是在岩石裂缝里敲入保护岩锥,或使用膨胀栓,当攀登人在坠落时可以使用这些器材进行保护。膨胀栓和大量岩锥就被留在了路线上,供后人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攀岩已经完全脱离开登山,成为拥有很多爱好者的独立运动。绝大多数攀岩人出现在英国、美国、法国的一些具有坚硬岩石和陡峭石灰岩的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具有弹性的可靠尼龙保护绳,为岩石坚硬地区的人们带来了能反复使用的岩锥、为岩石较软地区带来了膨胀栓,所以人们可以沿着岩石裂缝打入岩锥,甚至在没有裂缝的岩石壁上放置保护器材。这些器材是人们在不担心脱落情况下放置的,可以放得很密集,攀岩人即使发生脱落,掉不了很远就能被保护器材接住,而且基本没有失效的危险。现今的运动攀岩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运动攀岩纯粹使用固定的人工保护器材,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坠落后的危险,追求的是纯粹的攀登动作难度。在运动攀路线上,你只要按照岩壁上已经打好的保护,按照既定路线操作就行了。要说有风险,那最多不过是训练过度受伤,或者粗心麻痹之类。 在危险离人们逐渐远去,甚至不值一提时,很多攀登者们却觉得丢了魂。攀登者又开始面临同样的老问题:攀登要是这么简单,那还有什么意思?在他们看来攀岩不仅仅是特殊形式的体操,不应该是必须把大量时间花在单调的室内训练才能取得进展的肢体运动,攀岩更是让人面对身心挑战,让人们真实地面对恐惧,衡量风险,取得成功的运动。当攀登者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只使用自己放置的保护器材保护自己进行攀登的方法,被追随者们提升成为独立于器械攀登和运动攀登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传统攀登方法。 最早的自制岩塞:岩壁里卡住的石头;自制的卵石岩塞和螺丝岩塞。
在裂缝路线上,一个进行传统攀登的办法是每次攀登时,领攀人自己敲入岩锥保护自己,由跟攀人“清理”,收回岩锥,攀登之后,岩石恢复原貌,所有人要考虑安全问题,接受同样挑战。但这一来带来了岩石短缺问题,越来越多的攀岩者光顾的岩石,在“交通流量”密集的裂缝路线上,每次攀登都要敲入、拔除钢制岩锥,时间一长很多裂缝留下了疤痕,这些疤痕越来越宽,路线越来越容易,几年后,后来的攀登者大概就再也爬不了原来的裂缝了;二来,随着人们攀登水平的提高,腾出双手打入岩锥经常是不可能的,传统攀登面临着只能爬简单路线的尴尬境地。 优雅地进行攀登,岩塞出现了 如何即保证攀登的探险性,又可以让攀登者在高水平路线上有效保护自己?在这种需求下,岩石塞应运而生。岩石塞的来源是注重传统的英国,那里没有很多攀岩路线,攀岩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考虑怎么珍惜为数不多的路线,避免使用岩锥。他们用扁带栓在卡在石缝里的石块保护自己,在溪流中寻找合适的鹅卵石,最后使用在铁路边找来的螺丝帽代替石块。人们终于发现,通过训练,很多路线不用岩锥,只用塞在石缝里的“岩石塞”就能攀登。在普通岩石塞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千奇百怪的变种,后来还出现了机械塞,使绝大多数有裂缝或孔洞的攀岩路线能够用传统方式保护。 美国的RoyalRobbins曾经是使用岩锥进行器械攀登的高手,但后来成为了最有名的倡导使用岩石塞进行攀登的人之一,他不但广为宣传岩石塞的双重好处(一是增加了难度,二是不毁坏岩石),并且指出很多攀登者发现的更深层次的诱惑,那就是传统攀登要求攀岩人更仔细地考察岩石,根据自己携带的器材和石头的形态找出安全稳妥的岩石塞放置方式。这是个和岩石细致交流的过程,但在大量练习后又变得很快速。相比之下,抡着锤子敲进岩锥或用钻头在岩石上打孔(为了安置膨胀栓),都显得粗暴和缺乏细腻艺术感,甚至是缺乏档次。 实际上传统攀登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不用固定保护,比如Fehrmann他们允许使用铁环保护,但对于他们,放置保护的特权是首攀人冒着危险、用实际行动挣来的,后来人不能随意按自己的喜好通过增加保护装置使线路变得容易。但在不可能放置保护的地方有一两个膨胀栓,但其余部分需要自己放保护,这也是传统路线。德国东部至今有些地区为了保护砂岩连金属岩塞都不让使用,只能用不同直径打了结的绳子当岩塞!更奇怪的是这个地区的传统却允许攀登人站在同伴的肩膀上。 总结起来,传统攀登给人更多的成就感,因为没有前人给你指出从左面还是从右面上,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而且攀登人不但要考虑怎么攀爬,还要考虑怎么安全地攀爬。传统攀登经常不但是体力游戏,更是头脑和意志的游戏。攀登之后,路线上没有任何攀登过的痕迹,给人来去不留痕、成就在心底的超越感。在登山或是在没有人攀登过的长路线上,没有前人给你留下保护装置,这时传统攀登的保护方法是必须的技术。 直到今日,如何既保持攀登的挑战性,又使攀登具有基本的安全性和趣味性,是攀登风格变化的最大矛盾和动力。传统攀登精神渗透到各种攀登,比如在夸奖某次远征攀登的水平时,人们会提及这次攀登只留了几个岩锥。又比如德国著名的Huber兄弟在约塞米提不用器械攀登了一条原本只能用器械攀登路线时,他们为了保持攀登的纯粹性,在一个非要荡过去才行的地方不用前人的膨胀栓,两人之一坐在一个台阶上用身体充当挂点,另一个人在离地几百米高的高处荡了过去!
作者: 老雷 时间: 2009-1-19 14:31
(四)传统攀登中的保护点与受力分析本文仅表明作者的观点,许多地方还有待试验验证,仅做参考。 传统攀登(TradClimbing)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系统的发展,从所见所闻的中国传统攀岩发展历程能知道,传统攀岩最早使用的多是岩钉,后来慢慢的有岩石塞(Nuts)和机械塞(Cams),因为岩石塞和机械塞的使用,使能够传统攀登的地形极大的扩展,增加了攀登者的安全性,中国人没有赶上使用石块和螺母的时代,我理解中国的文化倾向于成熟与稳重,不太可能去接受这样的保护器材,从心理上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的装备,所以机械塞和岩石塞在中国得到很快的普及,传统攀登的门槛变低,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能够体验到传统攀登的魅力。如果掌握了使用自然物作为保护装备至少有3个好处:1.在关键的时候可以帮助你脱离危险;2.可以避免扔掉贵重的机械塞或者岩石塞,减少损失;3.增加了保护的多样性,使攀登的时候更灵活,选择更多。有了更多更好的装备,不一定会降低攀登过程中的危险,但可以让我们去更多、更险的地方。 对于机械塞,其连杆的方向就代表受力方向,保证其连杆方向与预计受力方向一致是最佳选择;对岩石塞,要保证接触线或者接触点连线方向(与岩石塞棱边平行)与预计的受力方向垂直。 同时机械塞所有凸轮都要与岩壁保持接触,决不要出现只有2个或者3个凸轮保持与岩壁接触的情况。与岩壁接触的机械塞凸轮轮廓最好选择中间1/3部分,这部分能提供更可靠的保护,剩下的更多收缩的1/3部分也可以使用,而扩张的1/3部分最好不用,如果收缩到底,使用时会遇到很难取出的情况。上述的分段不是绝对的,其总的思路是保持凸轮中部及更收缩的部分与岩壁接触能提供可靠的保护,保护的可靠程度随着中部往外的扩张急剧降低。可以参见第二期的附图,绿色—黄色—红色表明了安全的程度。 岩石塞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保护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地形。 与岩壁接触的岩石塞楔形表面要尽可能的大,如下一些情况是安全的,放置后岩石塞的上部超过1/3与岩壁接触;岩石塞整个被卡在岩缝后面的广大空间,可以活动但只能从上面取出;具体见附图。下面详细讨论在线路中如何放置保护点。 岩石塞和机械塞的使用,扩大了传统攀登的地形,并增加了攀登者的心理安全感。
情况一:笔直的裂缝线路,全程都可以放置保护。 其保护点位置关系基本类似运动攀(SportsClimbing)线路保护点的位置关系,用数字描述就是3-1.5-2-2-2-2……单位是米;如此这般,25米的线路就需要12个保护点。对于勇敢的攀登者,可以选择更大的间距,更少的保护点;对于保守的攀登者,可以选择更小的间距,更多的保护点。
岩石塞的情况要复杂一些,保护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地形。与岩壁接触的岩石塞楔形表面要尽可能的大,如下一些情况是安全的,放置后岩石塞的上部超过1/3与岩壁接触;岩石塞整个被卡在岩缝后面的广大空间,可以活动但只能从上面取出.绿色部位与岩石接触,是安全放置,红色部位是不安全放置。
以3-1.5-2-2-2-2……放置保护点,领攀者在腰部挂绳,保护者在攀登者的正下方,可知最大冲坠距离为保护点间距乘以2,可以计算出最大冲坠系数,
其中L1是攀登者到快挂之间的绳长,L2是保护者到快挂之间的绳长;可以得到如下图表。其中F1,F2是两种公式得出的理论值,为冲坠时顶保护点受到的最大拉力。
保护点序号 | 最大冲坠系数 | F1(KN) | F2(KN) | |
1 | 0.67 | 8.9 | 9.5 | |
2 | 0.62 | 8.6 | 9.1 | |
3 | 0.47 | 7.6 | 8.1 | |
4 | 0.38 | 7 | 7.4 | |
5 | 0.32 | 6.5 | 6.8 | |
6 | 0.28 | 6.1 | 6.5 | |
7 | 0.24 | 5.7 | 6 | |
8 | 0.22 | 5.5 | 5.8 | |
9 | 0.2 | 5.3 | 5.6 | |
10 | 0.18 | 5.1 | 5.4 | |
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F为保护点最大受力,f为冲坠系数,1.6是为保护点受力与绳子拉力的比值,因为快挂锁有滑轮效应不为2,10KN(绳子的附书中有注)是假定的绳子最大冲击力,1.77是最大冲击力测试时的冲坠系数,80kg是最大冲击力测试时的冲坠质量,60kg是假定的领攀者质量。在公式1中30300,对应于最大冲击力10KN,是一个经验数据,公式1网上发现,公式2是作者推导。 因为在挂绳子时冲坠的时候很少,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分析这种最简单的保护情况:1.每一个保护点需要准备承受冲坠,冲坠后保护点受力的方向基本向下,后面放置的每一个保护点都是如此。2.等放置了第二个保护点以后,领攀者冲坠后第一个保护点受力方向变成水平向外,当我们站在离岩壁1.7米的地方,第一保护点受到的水平方向最大拉力约为顶保护点最大拉力的1/8,放置保护点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方向。所以在放置第一个保护点时:1.其位置不应该太低,其位置越高,地面的保护者可活动范围越大;领攀者冲坠后保护点横向受力越小。2.其预计受力方向应该是冲坠受力方向向外偏约7度,大约是我们手掌的楔角,这一点也同样适合其后放置的保护点。 不能违背保护点必须备份的原则;方向性好(机械塞)和方向性不好(岩石塞)的保护点要间隔布置,尽可能不要连续使用方向性不好的保护点。 有很多文章描述第一个保护点使用两个岩石塞对拉以满足多方向受力,实战中使用极少,只有在很极端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避免第一个保护点被拔出的意义在于:防止在连续使用方向性差的保护装备的情况下,后面其他保护点被连续拔出。如果后面使用了较多受力方向性好的保护装备,第一个保护点被拔出并无大碍。保护者如果能够站在线路正下方保护,攀爬时绳子就不会带动保护装备,起步后可以使用多个方向性不好的保护点;保护者离开岩壁一段距离保护的前提是线路上放置了方向性好的保护点,并且至少有了3个保护点。 在情况一中,我们可以想象,冲坠发生时,只有第一个保护点和顶保护点受力是非常理想的。如果在第一个保护点使用短快挂,在后面都使用较长的快挂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尽可能保证中间的保护点少受力,使绳子尽可能保持笔直不折弯。如果放置了多方向受力不佳的岩石塞作为中间保护点,那么它一定要配上长快挂,以避免在冲坠时中间保护点被拔出后只剩顶保护点能起到保护作用。要避免往上攀登时最高保护点被绳子带动而脱出,如果在第三个保护点脱出后冲坠,严重的情况下,攀登者会掉在地上,所以前三个保护点很重要,一定要绝对可靠。如果第六个保护点脱出后冲坠,而第五个保护点放置不够结实,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攀登者会掉在地上。 放置的保护点一定要可靠,这是保护点放置的安全原则。不可靠的保护点只能提供虚假的保护,如果不可靠还不如不放,带来心理的安全却增加冲坠的危险。从上面的分析看出从第一个到第六个保护点,每一个保护点都一定要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在多段攀登中,应该尽可能早的放置除保护站外的第一个保护点,以避免发生冲坠,因冲坠系数很高,保护站受到拉力太大,而危及保护站和保护者,甚至有可能保护站失效。 情况二:线路不是那么直,甚至有较大距离的横移,在横移路段需要放置保护;全程可以放置保护。 有几点要注意,尽可能保证保护点在一条直线上;如果保护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使用长快挂尽可能保持绳子笔直,如果做不到,尽可能使用双绳。横渡时,转向前和转向后的保护点尽可能远离转向的角落以避免绳子过渡弯折;横渡后的第一个保护点的受力方向有三种情况:正下、斜下、斜下45度,分别对应攀登者冲坠在这个保护点,后面其他保护点,跟攀者脱落。横渡的最后一个保护点的受力方向同样也有三种情况,当攀登者冲坠在后面其他保护点时,绳子绷直,有可能把保护装备推向岩缝深处或者是保护装备连杆过渡折弯,这时应该放置保护点远离横渡结束的转向处并使用较长快挂。横渡中间的保护点也可能有三种受力情况。从上面分析可以想象,横渡时应该尽可能使用方向性强的机械塞。在情况二中,保护点更多地使用方向性强的机械塞。其他方面参照情况一。 情况三:路线上不是全程可以放置保护,只能找到有限的地方放置保护。 情况四:整个路线上只有数个地方可放置保护,甚至于只有一两个地方可以放置保护。 情况五:不知道线路的情况,看不出什么地方可以放保护点,但听说有人爬过。 情况六:不知道线路的情况,看不出什么地方可以放保护点,也没有人爬过。 这几种情况的分类思路是按照线路保护点设置难易程度来分。对情况四以后的笔者也没有什么经验,情况三在以后会讨论。
[ 本帖最后由 老雷 于 2009-1-19 14:33 编辑 ]
作者: 老雷 时间: 2009-1-19 14:47
这篇文章我看不全懂,等我全部能看懂的时候可能能才算是对传统攀登有所了解了~!
作者: 逛山 时间: 2009-1-19 15:53
又一个穷松要诞生了!
作者: 极度xx 时间: 2009-1-20 17:01
欢迎加入丐帮
作者: 骆驼草 时间: 2009-1-20 21:55
认真学习
作者: 镜子 时间: 2009-1-21 21:25
太专业了,老雷都看不懂,我这个初学者可怎么办
欢迎光临 老陕攀登 (http://www.lspandeng.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