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攀登

标题: 大家来总结总结半脊攀登的收获 [打印本页]

作者: 逛山    时间: 2010-10-8 17:25
标题: 大家来总结总结半脊攀登的收获
本帖最后由 逛山 于 2010-10-8 17:37 编辑

食品:
受欢迎:泡馍(适合大本营和4400C1)、紫菜汤、老坛子方便面、八宝硬糖、咸干花生、泡腾片、脱水蔬菜(用胡椒和盐做蔬菜汤)、土豆泥、炒咸菜、香肠、泡腾片、燕燕给的风干肉(穆阳烤肉)、柠檬片。(不必要的零食可以不带、没有精力吃)
食品黑名单:精致麦片、囊、蒜蓉味吊炉花生、香蕉片、
食品数量可少不可多,这次已经极力的控制食品数量了但是还是带多了。高海拔下面人胃口下降。应该以平时的8分饱的数量带食品。
燃料:
本次燃料6个高山罐1.5升汽油6个人基本刚好!如果雪线以上6人一天燃料为3-4个高山罐0.5升汽油。(温度不太低且无风情况下)
装备:
如果线路上有攀冰难度则2人结组需要5根冰锥、30m主绳、30m牵引绳、4个快挂、一对或两对小冰镐。(行进间保护必须要2对小镐)散锁可以不用或者1个
登山杖必不可少,在雪线下用双杖、雪线上行走时用一杖加一大镐、登山杖冰川行走时候不要带腕带、万一滑坠可以弃杖,压镐制动。
帐篷最好还是有前庭的、睡袋可以考虑两人一个,王练给卖的垫子很不错、地席一定要大点,不行就一个帐篷两个地席,边缘折起来50cm左右防止帐篷上的水吧睡袋打湿还可以防风保暖。
帐篷内外帐要分离。用登山杖扎不用带地钉。

人员:
自助的阿式攀登,要求每个人能力都非常强,2人一组无论结组、行进、保护、下降、都是效率最高的,以后登山中应该尽量2人一组,大团体人数不应该超过6人。6人组可以尝试3人一组,下降可以采用接力下降。6人以上团体会明显降低效率。

时间:
时间控制尽量流出余量、每天行进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扎营时间5点左右、正常行进期间早上起床时间7点以前,早上起床以最快的速度收帐篷则可以提高收营效率。

细节习惯:
保温壶水喝空后应该打开盖子放在炉头附近,这样灌水的时候不用到处找空壶,可以节省体力。不然要把所有的壶都掂起来看有水没。喝了半截的水壶吧外面的盖子打开放着。灌满的水壶则可以全部盖好。
起床后个人吧自己帐篷里面除了垫子的所有东西都收拾好再出帐篷、后面的人在里面把帐篷里的垫子都卷好后出来!出来后就可以直接吧所有东西拿出来立即收营。暴风雪天气除外。
四川下雪含水量高、冲锋衣应该在羽绒服外面。
脉动瓶子很有用睡前灌一瓶热水放在睡袋里面,雪山一般都会很干燥,晚上需要补充水分。我一般以晚上要喝掉一瓶水。

技术
坡度在35-60度左右可以不结组、因为这个坡度基本没有裂缝。在冰坡顶部的凸褶皱区和冰塬区有裂缝,需要结组行进。
裂缝区行走时候用登山杖当探针探路行走。避免掉入冰裂缝、这样虽然行走效率低、但是一旦掉入冰裂缝会浪费大把时间,所以还是值得的。
暗裂缝,一般由于下面是空的,在反射阳光的时候会和其他雪颜色不同。冰塬区的暗裂缝看过去会有暗色条纹。
下撤如果对线路熟悉、能见度好、没有冰裂缝,可以使用坐姿滑降以提高效率。但需要注意用冰镐控制滑降速度,一旦失速应该及时翻身压镐制动。
冰洞可以竖着打,只要强度够、这样在冰川上打的冰洞很省刨雪的工作量。冰洞下降的时候可以用冰镐劈进冰层做副保护、这样第一个下去的人可以测试冰洞强度。靴镐下降法要求满冰糕深的硬雪。不够这样条件的就需要挖雪槽。
作者: 雪地狂奔    时间: 2010-10-9 09:10
哎,同样是花生咋差距就这么大呢!我深深的为蒜蓉吊炉感到难过
作者: 燕燕    时间: 2010-10-9 13:01
不太明白,2人一个睡袋是什么概念。
作者: 逛山    时间: 2010-10-9 14:10
就是两个人盖一条鸭绒被!下面直接用垫子!这样可以少背4斤而且有助于增加和队友感情。哈哈但还只是科研阶段。
作者: 瑶族丫头    时间: 2010-10-9 20:53
这么多要领的,我咋觉得我这辈子都上不去雪山了呢。
作者: 紫格.xixi    时间: 2010-10-9 21:47
认真看完一遍了,越发发现我更适合跟商业队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0-10-10 23:14
本帖最后由 清风 于 2010-10-10 23:31 编辑

1、要提高效率,能不接组最好不接组,能够走上去的绝不打保护,当然前提是没有裂缝,也不会滑坠,(或者说,你完全有能力应付)理论上,只要你能走上去,就可以走下来,不能走的也可以倒攀提高效率。需要提醒的是要注意短板效应,关注能力最弱的队员。提高效率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2、效率与安全永远是一对矛盾,所以冰川行走、滑坠制动等雪山技术必须熟练操作且不断精益求精。技术上升才能带动效率的提高;高效才能安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3、所有成员都要有统筹安排,提高效率的意识。比如上升过程中,就要想好下降时的技术操作。先到达营地的人可以先搭好帐篷,或者先烧水做饭,必要时,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总之,提高主动性,有团队意识,主动分担工作才能提高整体的效率。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0-10-10 23:49
关于两个地席,边缘折起来50cm左右防止帐篷上的水吧睡袋打湿还可以防风保暖

关于这一点,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铝膜地席折起部分附着着很多水珠,依然会将睡袋打湿,我考虑原因可能是,铝膜地席紧贴帐篷,温度较低,可以防止帐篷外的水进入浸湿睡袋,却无法保证低温的情况下,人体呼出的热的水蒸气,及帐篷内热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铝膜表面冷凝,形成水珠。所以关于这一点,还需要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 蓝色之艺    时间: 2010-10-11 07:53
我来总结下哦!
1、杀人游戏已经不适合我们在火车上玩了
2、燕燕带的风干肉很好吃
总结完毕
作者: 苏菲儿    时间: 2010-10-12 12:30
以后出行我要参考天气预报
作者: 大脚    时间: 2010-10-12 18:29
穷人就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大家还是多挣钱换装备吧。
作者: 古袅袅    时间: 2010-10-12 18:54
看完了 不知道说啥 只是明白了该学的东西太多了~~
作者: buzzchen    时间: 2011-5-26 00:14
"理论上,只要你能走上去,就可以走下来"
很多难的路线都是上的去,下不来或非常难下来,所谓commited route。很多 大角度硬雪或冰面路线都是这样,下山走其他简单路线。设保护,rappel 下的话,得留器材,效率也低。
作者: buzzchen    时间: 2011-5-26 07:57
本帖最后由 buzzchen 于 2011-5-26 08:31 编辑

回复 7# 清风


    1. 从保守者的角度来说,还是以安全第一为准则,在冰川上最好结组。冰川上有暗缝,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而且不结组一旦坠入的后果非常严重,非死即伤。如果线路没有攀岩和攀冰的段落,结组也是三至四人为佳,尤其是组内成员体重差距大的情况下。曾经有案例,两个美军陆战队成员结组登山,一人坠入冰缝,另一人无法制动,两个人都坠入冰缝死亡。坠入冰缝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实在太严重。对业余登山者来说,在这个问题上牺牲安全性来增加效率,不太值得。

     2. 完全同意“冰川行走、滑坠制动等雪山技术必须熟练操作且不断精益求精”。事实上,如果一年里登雪山的机会不多的话,最好抽出半天的时间专门练习冰川行走,各种滑坠制动动作。即便对于常年的登山者,也应多练习,滑坠制动应该练成下意识的,不需要临时思考技术细节。对于业余登山者,尤其初学者来说,不太同意强调“效率与安全永远是一对矛盾", 宁可保守一点,力求“安全第一”。想要提高效率的话,扎营,拆营,结组准备,烧饭,打包,准备装备,这些零碎的方面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的提升空间很大,而且相对容易的多。对于职业登山者,或是超轻快速登山的团队,在有多年经验基础上,有余量take calculated risk to improve efficiency.

     3. 完全同意。我们教练曾经说过,营地里如果团队中有一人站在那儿不知道做什么,肯定不对,总会有事做的,缺的只是一双睁着的眼睛。
作者: buzzchen    时间: 2011-5-26 08:16
“下撤如果对线路熟悉、能见度好、没有冰裂缝,可以使用坐姿滑降以提高效率。”
我们的原则是冰川上一律禁止坐滑。担心的仍然是暗裂缝。而且绝大多数时间冰川上也是结组行动,结组坐滑也是禁止的。雪原上坐滑上很快而且很FUN,前提是熟练掌握冰镐制动技术。需要考虑的有两点,一是整个预期的坐滑路径都应该能够看到,以防撞上石头或坠落悬崖。目之所及最好能有一段平缓坡,以利失控情况下,能够自然制动。亲身经历过撞上石头的案例,半个大腿深度淤青,两个月才好,幸运的是没有伤到骨头,也还能够行走。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雪层是否太软,几周前一个很熟的朋友45度坡坐滑时失去平衡滑坠,冰镐根本无法制动,最后滑落100米后抛弃冰镐抱住一棵小树才停住。没有那颗小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 逛山    时间: 2011-5-26 09:00
哈哈!楼上的是昨天在馆里玩的哥们吧!看到你的看法却是受到很多启发!但是有一个问题。并存地形在坡度变化的地方很同意有裂缝。而在冰川中部裂缝很少!即使有也很小。这个是我从书上看到的,你们在登山过程中。对于看上去存在裂缝可能性很小的地方也采用接组通过吗?
是不是一上冰川都采用接组攀登的方式?
作者: buzzchen    时间: 2011-5-26 21:54
没错。昨天忘了提,“登山圣经”Freedom of the Hills 就是我们俱乐部出的,最新一版的修订者很多都认识。俱乐部的一帮老登山者都是以保守,安全第一著称。除非基本平坦,而且很熟悉的路线,一般都是一上冰川就结组的。曾经听有人说美国的登山者被欧洲人笑话pussy。但是安全经还是常念,而且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每年的北美登山攀岩事故报告书更是几乎人手一册。

几个常念的老话:
Summit is optional, returning home safely is mandatory
There is old climber, there is bold climber, but seldom bold old climber

一个很好的习惯是每次事故后,当事人都自愿自觉的写下详细的事故过程分析报告,分享给他人学习。
就在上周一个很熟的朋友传统攀岩,手点剥落坠落,头盔撞破划破头皮,万分幸运的是没有其他严重的伤。其实提这些案例,不是想吓唬谁,只是想强调安全意识的考量。看国内的论坛,感觉上这方面口头提的多,真正有针对性的讨论少。登山攀岩都按程序做,其实相多比较安全。只不过容错性很低,一旦出事,后果往往严重。对我自己来说,身边的朋友已经有过多次案例,深切体会到事故不仅仅只发生在书上。
作者: buzzchen    时间: 2011-5-26 22:12
加一句,我的啰嗦都是针对业余登山者,兴趣纯属业余爱好。如果目标是职业登山,或极限攀登,这些肤浅言论尽可忽略。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1-6-5 20:09
回复 18# buzzchen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楼上朋友的建议很好!希望有机会多多交流。
作者: 雪地狂奔    时间: 2011-6-7 17:25
我觉得这哥们说得有道理
作者: 古袅袅    时间: 2011-6-7 18:53
恩 确实受益匪浅
作者: 老衲    时间: 2011-6-9 17:26
就是两个人盖一条鸭绒被!下面直接用垫子!这样可以少背4斤而且有助于增加和队友感情。哈哈但还只是科研阶段 ...
逛山 发表于 2010-10-9 14:10



    我贼!!!科研进行的怎么样了~~~
作者: 骆驼草    时间: 2011-6-23 18:20
我同意!
该结组还是要结的,不能因为害怕暴露在风险中的时间长或出现概率小,省去不能省去的环节。
也许,十次不结组都没事,也许第十一次就出事了,一次也搭不起啊!
尽量从提高个人能力,熟练熟悉装备上精简时间吧!
作者: 假行僧    时间: 2012-5-28 20:05
额。。。。好吧~我是新人~才是个学生~有过一些户外经历,也有长线徒步神马的了~
~考虑去半脊峰~但是家里还是担心~因为是第一次雪山~要让我跟商业队伍~
已经和川藏队联系到了~以后还要跟着老陕的人好好学习~
争取尽快成长~
当然,银子好纠结,目前只有钱买冰镐,冰爪,安全带,主锁,环,上升器,扁带,菊绳,抓结头盔,等个人技术装备。囧了,目前有个安全带,BD的,可惜是没有塑性装备环的那种,只有那种类似于腰带扣的一样的扣,不知道加个主锁,可不可以当塑性装备环使用。
还有,必须买不起高山靴啊~




欢迎光临 老陕攀登 (http://www.lspande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2.5